|
【朱老师讲故事】生命如花,落花如雨(四)石璞的故事时间:2024-06-25 朱晓健 青少年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郑州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朱晓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40年。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红色故事是“生命如花,落花如雨(四)石璞的故事”。 寻觅了34年的坟墓。1930年9月4日,不足18岁的石璞被敌人杀害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的哥哥石瑛曾三访雨花台,终于在烈士牺牲34年后,找到了弟弟的坟墓。 四、 "在南京,不准备杀头,就不要加入共产党,我就是对着敌人的枪口加入共产党的。"——石璞 (1913·8·24——1930·9·4) 1930年9月4日,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残月如霜,一片肃杀 。 一队荷枪实弹的宪兵,押送着8名囚犯,缓缓地走出大牢。 这8名囚犯之中,有一名少年,名叫石璞,别号国柱 。当时他才17岁,之所以进了监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 革 那些中山先生的叛徒们的命"。 1913年8月24日,石璞出生于辽宁铁岭 县北门里一个中级职员家里,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 从小 就有演讲和表演天赋,被师生 称为"神童" 。 石璞仅用一年半时间就跳级读完初中 ,14岁考入高中,16岁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 石璞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良好家世和聪明才智,过上惬意舒适的生活。但这位热血少年,忘不了东大附中的教师在沈阳火车站无辜地被日本人打耳光 的场景;忘不了自己来南京乘坐的日本客轮"大连丸",竟是当年北洋海军的舰艇被日军掠夺之后改装而成。在金陵大学,他常和进步同学讨论时局,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在大学,他阅读中英文版的马列主义书籍。1929年底,石璞 秘密加入党组织。 当时南京弥漫着白色恐怖,然而石璞却毫无畏惧,他说,"在南京,不准备杀头,就不要加入共产党"!他还立下"努力才是人生,颓唐只见人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思想要系统化,行动要纪律化,生活要平民化。勿悲观、勿怠惰、勿自傲"的座右铭勉励自己。 1930年3月,石璞参与组织了300名爱国师生的抗议大会,宣布成立"反帝大同盟" 。他率先在"反帝大同盟"的公告上签名,白天到中央大学、晓庄师范等学校联系或开展工作,晚上到大街小巷张贴、 散发揭露反动当局的传单。在石璞等人的努力下,金陵大学党组织成为南京地下党委的一支坚强力量。 不久后, 石璞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石璞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任何党的秘密。敌人想以"年少无知,愿悔过自新,可免一死"来劝降他,被石璞断然拒绝。敌人恼羞成怒,竟然要枪毙他。按照当时国民党的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不能被 处以极刑,但是敌人竟然强行将他的年龄 改为19岁。 行刑官望着石璞,似乎在等待着他回心转意:"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石璞却冷声笑道:"你们这帮败类,就算你们杀了我,未来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中国人站出来,反对你们!共产主义必定会赢得胜利!" 一声枪响,烈士长眠。石璞是雨花台牺牲的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几位之一。 石璞牺牲后,他的遗体被葬在了奉直会馆义地。 建国后,石璞被中央批准为烈士,但是石璞的坟墓却一直没有找到。 石璞遇难后, 石璞的哥哥石瑛 一直在寻找他的坟墓。1953年,石瑛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陵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告诉他,原奉直会馆看坟人孙德斋已经过世多年,恐怕烈士坟墓很难找到。 第二天,石瑛亲自上山寻找,找了一天也没有任何收获。 1964年,石瑛再一次来到南京,在烈士陵园管理处的一位同志陪同下寻找奉直会馆义地 原址。 在经过雨花台食堂时,石瑛碰巧遇到了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一番攀谈之后,他问道:"你知不知道奉直会馆义地在哪里?" 中年人笑着说道:"这你可问对人了,我爹孙德斋就是奉直会馆义地的看管人!我叫孙炳正!" 石瑛不禁喜出望外,他将自己寻墓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孙炳正。 孙炳正非常感慨,当即带着石瑛一起来到了东北角的一座孤坟,只见墓碑上书六个大字:"辽宁石璞之墓"。 这正是苦苦寻求的烈士 石璞之墓! 石瑛不禁双眼含泪,他找了34年,终于找到了弟弟石璞的坟墓! 于是,196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署名石瑛的文章《三访雨花台》。 编辑:蒋国辉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