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临清工作站 >>默认分类 >> 永不褪色的迷彩:从军营到地方的雷锋之路——记退役军人李长冰的感人故事
详细内容

永不褪色的迷彩:从军营到地方的雷锋之路——记退役军人李长冰的感人故事

中国雷锋报山东讯(麻艳均   房永志   周生亮)深夜十点的东阿县第四中学校门前,橘色路灯将李长的影子拉得颀长。他伫立在执勤交警的队伍旁边,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街角巷尾,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当最后一名学生也走出校门的时候,这个退伍老兵才收起他随身携带的装备,转身走上回家的路——明天凌晨还有几条供电线路需要检修。在军装与工装的切换间,在护学岗与抢修现场的辗转中,这位退役军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d65d356c6eb8be0fcedb6049a677ff3.jpg

       军魂熔铸的使命担当。在部队服役的十六年,李长冰始终记得连长说过的话:“军人的枪膛里永远压着三发子弹——忠诚、责任、奉献。”在这十六年里,他也始终是这么做的。自2006年12月入伍之后,他先后任命战士、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等职务,是连队的管理骨干,更是技术骨干,先后获得优秀士官、嘉奖、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学兵、国际维和二级勋章、三等功等荣誉,多次被评为换季保养先进个人,参加2010年吉林市永吉县抗洪抢险,2013年吉林省桦甸市抗洪抢险、黑龙江省同江市抗洪,2014年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2016年吉林省珲春市抗洪抢险,习主席签署“16·10”中朝南坪边境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2017年吉林市抗洪抢险,贡献杰出,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立功,更以榜样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人。2023年退伍转业到国网山东省电力东阿供电公司检修工区带电班,面对新的工作,李长冰积极主动向班长请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吃透了各项工作技能和安全规范,独立完成保障发电车发电100余次,夜晚抢修80余次。

523f19dad29b58e8691e72831a576ea.jpg

      从军营到地方,李长冰将军事素养融入日常。他的工具包里永远比别人多三样东西:战术手电、应急医疗包、绝缘胶带。当同事笑称这是“部队后遗症”时,他正用这些“多余”的装备,在暴雪夜为抛锚车辆搭电,在雷雨天帮孤寡老人加固门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00106a82f1d8634f28670c41405f4a9.jpg

      永不熄灭的雷锋火炬。转业回到地方以后,李长冰虽脱下了军装,但无法磨灭的军人烙印却让他停不下来。为了继续保持在部队的良好习惯,他转业后就加入了“山东老兵”东阿县荣耀老兵战队,每天都跟着队伍晨跑,跑步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县城内的每个角落。队伍里全都是热心公益的退役军人,他们有的坚持每年暑期组织公益夏令营,有的积极参与应急救援行动,还有的热心传播黄河文化。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拥有着同样炽热滚烫的心。李长冰加入后,很快就被队伍中这种氛围所打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继续发光发热的信念。在工作中,李长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还积极加入公司的志愿服务队伍,用自己的专业工作为县城内各镇街的军烈属和老复员战士开展善小帮扶活动,帮助改善老兵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开展用电安全检查、维修电路、照亮老兵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用一件件日常小事温暖了老人们的生活。

居民感谢信2.jpg

       护学岗的缘起始于202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那天,结束一天工作的李长冰在路过一所中学门口时,看见一帮“鬼火少年”在学生们的放学队伍里面呼啸穿梭,刚刚放学的同学们都小心地闪躲,生怕被这些疾驰而过的“改装车”碰到。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如果碰到,避免不了会被碰瓷,轻则几百甚至上千的赔偿,重则被撞倒受伤。军人出身的李长冰哪能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爱管闲事”的他自发地走到学生队伍中去,护送学生们安全回家。这件事让李长冰意识到,在学生们晚上放学的时间段里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回家途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如果有人能在这个时刻向他们伸出援手,或许就能安抚他们恐惧和慌乱的心情。去做专职公益护学岗的想法就这样悄悄地在李长冰心里萌芽。得益于在部队的历练,李长冰在自身强大执行力的驱使下,第二天便自发地在晚上放学时间来到校门口,开始为学生们保驾护航。起初,他只有一块手写的牌子和一只打气筒,后来他自备了应急启动电源,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国网东阿县供电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又配备了志愿服务招牌、志愿服务包等。

569fdba04cb45848794265d18c0652a.jpg

      在他的私家车里,永远备着一个特别的工具箱:学生遗落的校卡、家长需要的打气筒、司机缺的搭电线,应有尽有。从转业回来到现在,李长冰就这样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在校门口坚守护学岗,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就像我在部队每天站岗一样,这里以后就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岗哨了。”

06a127455202301d3d1f50e03c57f57.jpg

       李长冰热心公益、“爱管闲事”的习惯不是回到地方才有的。早在2022年,李长冰还在部队服役的时候,部队里就收到了他所在小区的业主们和小区物业寄来的一封封感谢信。感谢他在休假期间自发地与当地住建部门、附近工地沟通协调,帮助修好了小区南门损坏严重、雨后大量积水影响居民出行的道路。小区内的居民在了解到李长冰同志是一名军人后,无不称赞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一起写下了这一封封的感谢信。

758a4a5c575805660b37b02572d8ee9.jpg

      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传承正在小县城内迅速地产生裂变效应。李长冰所在的“山东老兵”东阿县荣耀老兵战队的队员们也纷纷加入护学岗的队伍,他们还将“学雷锋积分”纳入队内考核,涌现出了一批批“跑团里的活雷锋”“校园旁的及时雨”等先进典型。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也大力支持他们的志愿服务行动,为护学岗的志愿服务者们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帮助。正如供电公司党建部门的领导所言:“李长冰擦亮的不只是胸前的党徽,更是整个城市的精神坐标。”

528dee8795faa87f7a97abb7d21a6bd.jpg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李长冰用迷彩绿的底色,晕染出新时代的雷锋红。他的抢修车辙印刻着奉献的轨迹,应急电源线连接着人心的温度,护学岗的哨音吹奏着文明的乐章。

居民感谢信1.jpg

      子夜时分的城市街头,路灯在薄雾中晕染出朦胧光晕。李长冰站在学校门口的斑马线旁,红色的马甲在夜色中格外醒目。他左手握着强光手电,右手扶着一位骑电动车突然爆胎的家长,从工具包中取出补胎胶熟练操作。远处传来放学的铃声,少年们鱼贯而出,他立刻挺直腰板,如同在部队哨所执勤般全神贯注。这个从军营转业到地方的退伍军人,在电力检修工与“护学使者”的双重身份间,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而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变电站,这个永不退役的“电力尖兵”又在奔赴新的“战场”——那里没有军功章,却有万家灯火相伴;那里不需要枪炮,但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闪耀光芒。这或许就是对雷锋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