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临清工作站 >>默认分类 >> 苏本华:国难中勇赴战场的英魂
详细内容

苏本华:国难中勇赴战场的英魂

 中国雷锋报山东讯( 卢广峰  房永志)在鲁西大地的东阿县铜城街道香山村,村西有一户殷实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1910年,苏本华就诞生在书香门第家庭里。

苏本华从小受到书香氛围的熏陶与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便知书达理,对人温良恭俭让。

1939年,中华大地正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践踏,东阿这片热土也未能幸免。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枪口不对准外敌,反而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

面对国难当头的危急局势,苏本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深知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挺身而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东阿县武装大队,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从那以后,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险,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顽强战斗,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同年,在范县,苏本华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新五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双方士兵奋勇厮杀。苏本华身为班长毫不畏惧,冲锋在前,带领战友用手中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为了革命理想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拼尽了最后一口气。最终,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苏本华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

苏本华烈士牺牲在范县,魂归故里,这是20多年后才知晓的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临黄大堤上一片热闹繁华景象。大堤上车水马龙,做买卖的人络绎不绝,交通极为便利。不远堤屋旁就有茶馆的小摊位,摊位虽小,却满是烟火气息,为匆匆过路的行人送上一丝甘甜与惬意。

一日,一位来自往肥城胡屯煤矿赶驴车拉煤的老汉,途经前张堤屋时,停下脚步稍作休息。他一边喝水,一边与茶馆老板闲聊起来。不经意间,拉煤老汉向茶馆老板打听:”西边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呀?” 茶馆老板微笑着回应:“那叫香山。” 听到 “香山” 二字,拉煤老汉心中猛地涌起一股亲切感,不禁惊讶地说道:“香山附近有姓苏的人家吗?” 茶馆老板点头答道:“有,姓苏的大多住在香山村,往西二里多地就到 。”

拉煤老汉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目光中流露出追忆的神色,缓缓开口:“在俺们范县某村,安葬着一位香山村的烈士。他是在攻打范县的战役中牺牲的,当年,是我亲自参加掩埋的他。听部队首长讲,这位烈士叫苏本华,老家是东阿县香山村的。” 说到此处,拉煤老汉的眼角微微泛红 ,声音也不自觉低沉了几分。

老汉接着说:“部队首长嘱托说,苏本华是某班班长,用苇席掩体埋葬。是我在家拿来的苇席,亲手参加埋葬的苏本华烈士。过去几十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老汉顿了顿,接着说道:“那场战斗,真是惨烈得让人揪心呐!敌我双方伤亡都极其惨重。咱们部队的一个连,为了拿下一个高地,全连战士都拼上了性命,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苏本华烈士所在的班,就在其中。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比敌人差很多,可战士们没有一个孬种,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们毫不退缩,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坚守阵地,最终全都战死在了沙场上。”

这看似平常的对话,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茶馆老板将此事告知了在黄河段工作的香山村熊泽廷同志。熊泽廷同志一听,瞬间惊喜若狂,他知道,苏本华正是苏本生的哥哥!他不敢耽搁,迅速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苏本生。

苏本生得知消息后,内心满是感激,激动得难以言表。收到信的他,第一时间赶往临黄大堤,想要当面感谢那位传信的拉煤老汉。然而,当他赶到时,拉煤老汉早已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时光匆匆,二十多年已然过去。但苏本生对哥哥的思念从未停歇,也从未忘记要让哥哥落叶归根。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最终将哥哥苏本华的遗骨迁回了香山村。至此,苏本华烈士终于魂归故里,在故乡的土地上得以安息。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