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古道上盛开的英雄之花—— “沙土窝”的前世与今生中国雷锋报山东讯(任家山)“1940年,十连官兵在营教导员孙树生、连长王德林的带领下,为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连62人壮烈殉国……”当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迈入冠县六十二烈士纪念馆内,王德林连长的嫡孙王连合正向来馆见学的预定新兵讲述着那场永载史册的战斗。 等预定新兵们离开后,笔者找到了王连合老先生,望着他那已经两鬓斑白发迹,我问出了一个心藏已久的问题,你为什么能如此详细的讲述烈士们的故事甚至能记清楚每个人的姓名的?王连合沉默了一会开口说道“我不敢忘也不能忘,他们都是我的长辈,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也就没有今天的生活。”话到此处,王连合的眼眶红润了。 笔者递过去的纸巾,王连合并没有接过去,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绣着红五星的手帕,白色的面料已经旧的发黄,“我知道的所有事都是奶奶言传给父亲,父亲又一字一句讲给我的,听奶奶说,爷爷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大高个腰里别着两把‘盒子炮’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王连合接着对笔者说道…… 王德林连长牺牲后,日伪军加紧了对抗战烈属的迫害,1940年5月,附近村庄汉奸密告日军,躲逃在外的王德林妻儿回到家中。日军立即赶至后田庄,在搜寻无果后,将男女老少驱赶到村西场院,逐个盘问,王德林的妻子杨明贞因没来得及转移,也被赶到场院。村民都说没见王德林妻儿,也没见其他烈士亲属,更不知他们在哪里,日军不肯罢休,拉过曲书九继续逼问(当时杨明贞就在她的身后),曲书九一口咬定不知道。日军恼羞成怒,猛的一刀刺入她的前胸…… 曲书九的牺牲换来了烈士血脉的延续,更反映出中华儿女面对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她用英雄的鲜血在茫茫沙丘中浇灌出胜利的花朵。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冀南军区七分区司令员白云的批示下,两口柏木棺椁装载着62位勇士的忠魂,由赵官寨迁葬到十连的诞生地、连长王德林等烈士的故乡——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并树碑纪念。王连合告诉笔者,从烈士们迁墓回家后,他的奶奶和父亲便一直在“沙窝窝”里守护着长眠于此的先辈。 “当时老家这一代全都是沙丘,一到大风天气,家家都紧闭门窗,稍不注意风沙就顺着缝隙钻进屋里,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那更是一口饭一口沙”,说到此处王连合无奈的笑了。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后田庄贫瘠的土地无法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正是青年时期的王连合也萌生出了外出务工的打算,但父亲的一番话让他选择留在了家乡。“那天我父亲很生气,一路拽着我到了烈士墓那里,让我跪在墓前,我当时很不服气,便顶了几句,一向谦和的父亲抬起手来就抽到了我的脸上,这一巴掌把我打蒙了也把我打醒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干,有些亏总要有人去吃,要是我们家都把他们给忘了,那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胜利又有谁会记得!我们要把烈士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讲下去!”王连合的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块绣着红五星的手帕为他擦去了脸上的泪痕。 2025年元旦,六十二烈士纪念馆正式落成,在开馆仪式上,王连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看着眼前庄严肃穆的纪念馆,王连合再一次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过去的“沙窝窝”如今变成了一座综合型的大型革命烈士纪念馆,沧海桑田的变换诉说着冠县这片革命热土的巨变,英雄的土地绽放出血染的鲜花,蜿蜒的沙丘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良田成顷,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早已取下头上那块用来抵御风沙的毛巾,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站在六十二烈士纪念馆前,王连合让笔者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在高大的建筑衬托下他显得那么小,小的完全融入到了其中,但细看他又很高大,大到可以看清他眼神里坚定的目光。 每年的清明、春节,王连合都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孙到烈士墓前祭拜,这正是王连合所说的“不敢忘也不能忘”,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对那段屈辱历史的铭记。 前不久,冠县人武部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王连合的家中,为他送去了役前教育思政辅导员聘书。连续五年,王连合每到役前教育时便主动到训练基地为预定新兵讲述革命先烈故事,坚定他们从军报国的决心。他告诉笔者“这是我这个小老头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