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帐撑起青春誓言:安阳“雷锋方阵”在烈日下续写精神传奇时间:2025-06-06 中国雷锋报安阳讯(王爱福 李玉平)6月6日,安阳地表温度突破40℃,安阳县实验中学考点外的柏油路蒸腾着热浪。两个十顶印有“中国雷锋报”字样的红色帐篷正以四角相连的姿态矗立,在考点入口与校园间织成三十米“绿荫走廊”。上午九点,中国雷锋报安阳雷锋工作站的志愿者们已汗透衣襟——扳手拧动支架的“咔嗒”声、铁丝在手钳下“滋滋”响,与“帐角再对齐3厘米”的叮嘱声交织,在滚烫的地面铺展成一幅震撼的劳动画卷。
帐下群像:不同身份的“雷锋切片”
李玉玲:讲台外的“荫凉摆渡人”
她放弃了校长办公室的空调,在帐下一站就是3个小时。看见有考生从帐篷下走过立刻俯身给学生送去矿泉水蒲扇。
牛敬飞:货架外的“温暖搬运工”
他顾不上超市当天的营收报表,也来到护考现场,“去年我闺女高考,志愿者递的那瓶水,她至今记得瓶盖的温度。”他递水时,掌心的茧子蹭过考生指尖,让“为人民服务”有了真实的触感。
陈小勇:图纸外的“温情工程师”
他把装修工地的严谨用在搭帐上,为了让每顶帐篷都要牢固,蹲在帐底打地钉时,汗水浸透的后背映着帐顶的“中国雷锋报”LOGO,像穿了一件流动的红色铠甲。
陈星:展厅外的“精神燃灯者”
他把景区的“红色课堂”搬进帐角,折扇化作“时光钥匙”:“看这扇面,雷锋的笑容多暖?就像红帐的颜色,不是烈焰的红,是篝火的红——能暖身,更能暖心。”当考生接过她递的一瓶水,一把扇,指尖相触的瞬间,历史课本里的“为人民服务”,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帐外回响:当红色成为青春底色
下午5点,确认考场的考生陆续离开,红帐下的志愿者们席地而坐,分享最后几瓶矿泉水。李玉玲手机弹出家长消息:“孩子说,走进红帐就像走进雷锋的故事里,原来英雄从不遥远,就在递水的掌心、撑帐的背影里。”牛敬飞望着远处考生举着红伞的背影,忽然想起女儿曾说:“爸爸穿红马甲时,眼睛里有光。”陈小勇摸着帐顶的汗渍,发现它们竟晕成了“心”形——那是十顶红帐相连的轮廓,也是千万个“雷锋心”相印的形状。 学生家长散去,志愿者张强又重新对搭起的帐篷用铁丝加固。
暮色漫过帐顶,红帐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帐面上的汗渍渐渐风干,却留下比任何颜料都鲜艳的“精神纹路”:是校长指尖的粉笔灰、老板掌心的茧子、经理图纸上的汗斑、讲解员徽章的光泽,更是每个普通人放下手头事,为他人撑起一片天的赤诚。
安阳的风掀起帐角,带走最后一丝暑气。当明日高考钟声响起,这二十顶红帐将继续矗立——它们撑起的不止是荫凉,更是“青春无悔”的誓言,“使命不辱”的担当,以及“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注脚:它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人在40℃的烈日下,用一顶红帐、一瓶凉水、一句“别怕,有我们在”,让温暖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此刻,红帐下的志愿者们正为明日做最后的准备,帐顶的“中国雷锋报”LOGO在暮色中依然醒目。而比帐篷更辽阔的,是他们心中的信念:当每个青年都成为“行走的雷锋”,这世间的荫凉,便永远不会缺席,永远在岁月里流淌,在传承中闪光。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