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听雷锋老班长讲述雷锋 —— 专访开封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雷锋生前战友刘景凤65年前,雷锋初入伍时,结识了他的班长刘景凤。刘景凤不仅是雷锋的班长,还是他驾驶技术的教练,后来更成为了开封雷锋纪念馆的名誉馆长。他对雷锋在部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锋和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几十年过去,人们也早已习惯了这一称呼,更渴望了解老班长与雷锋那段刻骨铭心的情谊…… (刘班长(左)和开封雷锋纪念馆王业文合影) 2024年5月的北京,阳光和煦。天安门广场上,庆五一的巨型花篮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了人们争相拍照留念的热门打卡地。而我,有幸与雷锋的老班长刘景凤,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相聚。 老班长的家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一栋八十年代部队老居民楼里。这栋没有物业管理的陈旧建筑,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质朴与简约。老班长住在一层,58平方米的三居室虽无任何装饰,却摆满了八十年代的陈旧家具。书桌上,一个金色的雷锋小塑像熠熠生辉,玻璃板下则压满了雷锋与战友们的合影,斑驳之中透露出激情年代的珍贵记忆。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班长,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目光炯炯,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采。他微笑着向雷锋塑像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那笑容中充满了春风般的温暖。 身着老旧军装的老班长,中等身材,气色红润。他低调且不善言辞,但一谈起雷锋,便滔滔不绝…… 老班长刘景凤,辽宁盘锦人,1938年9月出生。1958年1月,他在沈阳市“技校”应征入伍,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副团级身份退休。 老班长清晰记得,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了工兵团新兵连。入伍两年的刘景凤因工作积极、技术过硬,被任命为新兵班长,负责新兵训练。 当被问及与雷锋初次见面的印象时,老班长记忆犹新。他清晰地记得,那天,一位帅气的小伙笑着向他报到。眼前这位年轻的士兵,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笑眼中透露出几分稚气,说话谦虚谨慎,勤快得闲不住……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士兵,经过部队的锤炼,日后竟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一个月后,雷锋被分配到汽车连任汽车兵。“当时,雷锋并不是直接分到我们八班的,而是十班。后来部队搞大比武训练,要求人员身高达到1.70米。雷锋个子小,就被调到了八班,正式跟我学开车。”老班长回忆道,“雷锋到八班的第一句话就是:‘班长,我到八班来了,请您多多帮助。’我很高兴,当完新兵班长又成了他的班长,同在一班,接触时间不长,我就很快发现了雷锋的很多优点。”当时,刘景凤并不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的士兵日后将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但作为班长,他很快就察觉到了雷锋的过人之处。 老班长说:“雷锋跟我学驾驶技术是从1960年4月至10月,一直都是我教他。他学习刻苦,经常给自己加码,但又时常把实际操作机会让给战友。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开过拖拉机,有点基础,而其他战友更需要练习。他自己则用废料制作了一个驾驶操作模型进行练习,技术进步得非常快。”这让老班长十分欣慰。他说,在他眼中,雷锋对自己要求极高,有时近乎苛刻,但对他人却极为宽容仗义。他并不是完人,但积极上进、思想进步,工作总是抢着干,而且非常认真。比如保养车辆,他时常把车辆擦得光洁如新。那时候,他们的教练车都是前苏联的老式嘎斯车,车况不佳。雷锋就一边学习汽车维修书籍,一边向老班长请教维修技术。他硬是把一个全连号称耗油大王的嘎斯车,改造成了节油模范车。雷锋因此被授予“艰苦奋斗节约标兵”的荣誉称号。他还常常捡螺丝钉、帮战友洗衣补被、写信、理发……处处从小事做起。正如雷锋日记所写:“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雷锋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几个月的相处,让老班长对雷锋刮目相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老班长说:“雷锋虽然文化不高,但非常爱学习,每天都写日记。就这样,他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学习毛主席著作时,他能理解很多东西,还做了很多注释。雷锋很懂得感恩,他时常说,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他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党来比母亲……他的这些肺腑之言对我们教育很大,大家都深受鼓舞。”老班长拿出一张珍藏了40多年的与雷锋的合影。在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依稀可见“欢送汽车排胜利归建临别留念”的字样。老班长指着第二排中间的人说:“这就是雷锋。由于他进步快、技术过硬,是全连最早放‘单飞’的一批新兵,取得了驾驶合格证。一年后,他就被提拔为班长了。这张照片是1960年12月24日照的,当时我们所在团和其他部队支援新抚钢。”但老班长已记不清是陈广生还是照相馆照的了。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视为宝贝,时常和雷锋说说心里话。 1961年3月,老班长到镇江市车管学校学习,之后便再也没有和雷锋联系过。后来,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老班长才知道雷锋因公殉职了。他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引来了战友们的关注。他哽咽着说:“我最亲爱的战友雷锋去世了。”雷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对于与雷锋的那段可贵交往,老班长不愿向人提及,总是觉得自己与雷锋相比很渺小。 回想起与雷锋相处的一年多时光,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老班长心绪难平。他写了一篇追忆战友的小文章投给《人民前线报》。后来,军队系统率先开展学雷锋活动,原南京军区领导知道后,就抽调他到上海等地作报告,宣讲雷锋事迹。他也因此被入选宣讲雷锋事迹报告团成员之一,成了第一批在上海做雷锋报告的人。 58年后的2021年3月5日,已是83岁高龄的老班长刘景凤,在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曹静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上海青年宫一带,寻找当年他们种下的柳树、松树。当老班长看到那棵已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树,还看到耸立着一尊雷锋石像时,眼中噙着泪花,喃喃地说:“老战友,我来看你了……”雷锋精神的种子,已在上海生根发芽。 1963年2月27日,刘景凤一到上海,就连续两天在解放军驻沪海、陆、空军和公安部队作报告,还抽空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干部、战士座谈,参观八连荣誉室。3月1日上午,共青团上海市委在文化广场举行“雷锋事迹报告会”,1.4万多名青年聆听了刘景凤和伊德阿所作的雷锋事迹介绍。下午,他又参加了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伟大的战士,我们的榜样》主题集会。他在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参加了300多场宣讲会。《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海《青年报》都记载了当时报告的盛况。 几十年来,老班长做人低调,但宣传雷锋时,他却能跑到几千里外的上海、山东济宁等地。每年的3月5日、8月15日(雷锋逝世纪念日)、12月18日(雷锋生日),老班长都要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去看望雷锋,和他说说心里话。 (后排右1为刘景凤班长 二排右4雷锋) 几十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老班长都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宣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雷锋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像他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作者:王业文 开封市雷锋纪念馆馆长) 编辑:蒋国辉 审核:曹道伟 值班:李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