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彩绿下的赤子红心——记临清市最美退役军人邢以山先进事迹 中国雷锋报山东讯(李随印 马晓林)浓烟滚滚的五月下午,火焰如贪婪的舌头舔舐着路南侧的树丛,一路向东疯狂蔓延。三十米开外,加油站沉默矗立,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糊与汽油混合的气息。一辆车戛然刹停,邢以山推开车门,身影如离弦之箭。他一手抄起沉重的灭火器,一手拎起水桶,义无反顾地扑向那片吞噬一切的火海。白烟与干粉交织呛入喉咙,熏得他泪流满面、咳嗽不止,他抹了一把脸,再次拧开第二个灭火器的阀门,对着那狰狞的火根猛烈喷射——直至消防车的呼啸由远及近,那抹被烟灰和粉尘覆盖的身影才悄然退后,拍去满身狼藉,默默驶向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这一幕发生在2022年5月21日的山东临清,是民兵邢以山二十余次向险而行的寻常一页。 浓烟滚滚的五月下午,火焰如贪婪的舌头舔舐着路南侧的树丛,一路向东疯狂蔓延。三十米开外,加油站沉默矗立,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糊与汽油混合的气息。一辆车戛然刹停,邢以山推开车门,身影如离弦之箭。他一手抄起沉重的灭火器,一手拎起水桶,义无反顾地扑向那片吞噬一切的火海。白烟与干粉交织呛入喉咙,熏得他泪流满面、咳嗽不止,他抹了一把脸,再次拧开第二个灭火器的阀门,对着那狰狞的火根猛烈喷射——直至消防车的呼啸由远及近,那抹被烟灰和粉尘覆盖的身影才悄然退后,拍去满身狼藉,默默驶向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这一幕发生在2022年5月21日的山东临清,是民兵邢以山二十余次向险而行的寻常一页。 兵心淬火,危难时刻显本色。时间闪回到2011年10月,云南普洱。探亲途中的现役军人邢以山,行至思茅区客运站附近,一声撕裂般的“救命!”猛然撞入耳膜。怀抱幼子的妇女惊恐万状,一个身影正从她身旁仓皇掠过。侦察兵的本能瞬间点燃!邢以山如猎豹般疾追。一辆出租车突然横穿而至,千钧一发,他竟纵身跃起,飞跨车顶,追击之势毫不停滞。距离迅速拉近,他瞅准时机,一个迅猛的前扑,将歹徒狠狠扑倒在地,铁臂锁喉,死死钳制。亡命之徒拼命挣扎,妄图抽出匕首反扑,邢以山以血肉之躯爆发出惊人力量,将其牢牢压制。膝头在搏斗中磕破,鲜血染透裤管,他却浑然不顾,最终将凶徒扭送至派出所,人赃并获。那染血的裤腿,成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上最滚烫的注脚。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自军营便已熔铸。2006年,他已是云南普洱军分区赫赫有名的“爱军精武标兵”。军装虽换,兵魂永驻。2019年7月一个深夜,刺耳的撞击声划破宁静。一名男子被车撞飞,昏迷在地,头部血流如注,肋骨多处断裂。路过的退役邢以山没有丝毫犹豫,凭借曾在部队训练中掌握的急救技能,迅速为伤者包扎止血,争分夺秒送往医院,硬生生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生命。这一次,他和妻子并肩站在了“聊城市见义勇为模范团体”的领奖台上。二十七次挺身而出,是他和亲人用无畏在岁月里共同刻下的英雄印记。 笔耕春秋,方寸之间写忠诚。褪下浸染汗水的训练服,邢以山的战场悄然转移到了寂静的书桌与喧嚣的训练场边缘。身为山东省临清市人武部义务新闻宣传报道员,一部相机、一支笔,成了他助力国防事业的“新装备”。 谁能想到,这个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近2000篇、约185万字作品的“笔杆子”,起点仅仅是初中毕业。为了弥补差距,他如同海绵,在训练间隙、在午休深夜,疯狂汲取养分,反复研读各类军事报刊,锤炼写作技巧。无数个本应休息的中午和深夜,他独自伏案,字斟句酌。每一篇报道,都凝聚着多次修改的心血;每一帧影像,都定格着民兵们摸爬滚打的坚毅瞬间。自2020年以来,邢以山担任报道员五年间,他更是倾注全力,发表稿件1000余篇,97万余字,单位宣传成绩在全市年年名列前茅。国家级奖项4次、省级奖项3次的光环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孤灯长明与对国防事业的深沉挚爱。从《健康扶贫故事》荣获国家卫健委优秀奖,到《为贫困百姓查体》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再到《四位百岁老人的健康生活》摘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二等奖,《国防动员激励我不断前进》荣获山东省国防动员办征文三等奖。他的“作家梦”在执着坚守中粲然绽放。 大爱无疆,公益长路践初心。邢以山的心,装着家国,更系着那些风雨中飘摇的身影。公益之路,他一走就是八年。借助公益力量协调发放12万余元救助资金,如同涓涓暖流,润泽了150余名孤寡老人和贫寒学子的心田。 当疫情阴霾笼罩,他挺身而出,作为发起人号召企业,将价值3万余元的爱心物资送达40名白衣战士手中;他积极奔走,对接大型公益组织,为临清市撬动30万元医疗抗疫物资的捐助。在健康扶贫的战场上,他更是坚守了五个春秋。开着自己的车,载着医疗专家团队,车轮碾过20000多公里崎岖路途,足迹遍布贫困乡村,为4500余人次送去免费义诊,减免费用7.5万余元。用转业费购买那辆奔波的义诊车,成了流动的“生命驿站”。他更竭力协调,为6名白血病儿童和1名重疾少年架起希望之桥,筹集救助金25万余元。这数字背后,是生的重量,是邢以山用行动写下的无疆大爱。 平凡身影,时代脊梁。从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到新闻灯下的伏案疾书;从烈火浓烟中的无畏逆行,到扶贫路上的千里奔波;从制服劫匪的铁腕锁喉,到守护生命的温柔包扎……邢以山身份的每一次转换——侦察兵、民兵、新闻员、医务工作者、公益人——都深深烙印着同一种底色:忠诚与奉献。五十余项荣誉加身:“新时代全国学雷锋楷模”、“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山东省好网民榜样人物”、“山东好人”、“聊城好人”、“最美退役军人”、“优秀民兵”、“职业道德标兵”……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大众日报等四十余家媒体的报道,记录下这位平凡英雄不平凡的足迹。然而,比奖杯和头衔更闪亮的,是那一次次于危急关头本能般的选择,是在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将个人微光汇入时代暖流的赤诚。 邢以山奔跑的身影,是迷彩绿在烟火人间最生动的延伸。这绿,浸透了军营锻造的坚韧,融入了服务人民的赤诚,在每一次挺身而出中焕发出英雄本色的光芒。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里的经典台词曾如重锤敲击无数国人的心。当陌生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犹豫蔓延成社会性焦虑,邢以山用行动作出了无声而响亮的回答。2025年5月28日,一位七旬老人突然倒地在路旁。驱车路过的医务工作者邢以山没有丝毫迟疑,立即停车上前。他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脉搏,确认老人因醉酒倒地后并未离开,他端来温水小心喂服,并催促执法局工作人员拨打急救与报警电话,直至老人被家人平安接走,才悄然离开。当社会的某些角落还在为“扶不扶”反复权衡,邢以山早已用滚烫的赤子之心,在迷彩绿的底色上写下了无需犹豫的答案——那一次次本能般向危难伸出的手,那一次次在平凡岁月里无声的奔赴,正是穿行于人间烟火中最坚韧、最温暖的生命线。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