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教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讲雷锋时间:2024-06-25 中国雷锋报贵州安龙讯(余必战 杨忠群) 夏至已至,万物繁茂,正值满塘芙蓉送清香的好季节。 6月21日上午,民进山东省委会秘书长姜军锋率调研组一行5人,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海子镇初级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根据日程安排,日照市东港区教体局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室主任、全国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学雷锋办公室讲师团副团长滕兆敏在学校阶梯教室,为布依族、苗族等各民族的孩子们送上了一堂主题为《跟着雷锋日记学阅读学作文学做人》的思政课。这堂充满了文化味的别开生面的大课,把语文教学与思政课相结合,受到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滕老师说,雷锋在人世间虽然只走过短短22年,7912天,但他的思考、他的追求,都被他用一颗诚挚的心写进了日记。177篇用朴素简练语言记录着平凡小事的日记,却极富感染力,雷锋精神的核心闪耀在日记的每一处。 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无一不是我们所敬仰和追求的精神文化。 接着,滕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雷锋“傻子”精神的解读,亲切地告诉同学们,别人口中的“傻子”,是雷锋认为的能对国家做贡献、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快乐的奉献精神。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存在这人世间的意义,就是“问水问光问理想青春无悔,斗天斗地斗洪魔奋发有为”的大义。我们当代中学生,做人要做雷锋这样的人。 滕老师还说,上面这幅对联,是他上个月在湖南望城团山湖村七问亭上看到的一幅对联。
翻开《雷锋日记》,开篇之作就是被称为“雷锋七问”的小短文。这篇日记,是雷锋1958年6月写于团山湖农场。雷锋用七个问题,从责任担当、事业理想、人生价值三个层面直面“活着”的意义,语言质朴,极富思辨性,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七问”的思想内涵深刻诠释了雷锋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传承和弘扬,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生动实践。 1958年1月的一天,雷锋在沩水新堤上散步,放眼四方,看到一幅如诗如画的湖村夕照图,面对此情此景,雷锋想:“如果我们能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那该多有意思啊!”于是,他萌发了当作家的想法,并发誓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1958年6月,雷锋又找到一位会写日记的同事,向他请教如何写日记,雷锋按照指点,开始长期坚持写日记,为自己的“作家梦”积累素材。
雷锋学会开拖拉机,激动地写下《我学会开拖拉机了》一文,发表在了1958年3月16日的望城报上;1958年6月7日,雷锋在望城团山湖农场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你带来了什么》,后来人们将这篇日记称为《雷锋七问》;60多年前望城围湖造田,开垦团山湖农场,看到昔日荒芜之地变成万亩良田,雷锋饱含深情在1958年8月1日写下了65行的长诗《南来的燕子》,他把燕子作为自己情感与决心的载体,借以歌颂劳动人民。 诗言志,文达心。年轻的雷锋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透过他的文字,我们探寻到了雷锋成长足迹,也从中见到雷锋精神在望城就已经萌芽,而他的精神和他苦心撰写的文字,会如同涓涓清流般永远传承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激起共鸣的涟漪。 滕老师特别推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驿路梨花》《荷塘月色》等经典篇目,说这些文章意蕴深长,创作手法新颖,可以和《雷锋日记》结合起来读,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最后,滕老师强调,《雷锋日记》之所以能唤醒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原因就在于他的日记有真情实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体验和思考,并把自己心中浓郁的情感记录下来。由此,我们也应该跟着《雷锋日记》学阅读学作文,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说真话,诉真情,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思政和阅读写作相融合的大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师生们共同唱响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久久地回响在万峰林上空。 滕老师把从家乡日照带来的雷锋剪纸作品赠送给同学们作为留念,孩子们围绕在滕老师身边久久不愿离去。
人文兴义,加油安龙! 编辑:蒋国辉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