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沧州拥军兴教 雷锋精神熠熠生辉——记渤海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玉仓的教育情怀中国雷锋报河北讯(寇元红 陆江波)自古燕赵多壮士,而今更闻瀚墨香。在河北版图的东南部,沧州这座充满历史悠久文化的海滨城市,涌动着一股光辉的精神——雷锋精神。在这片充满温情与担当的土地上,渤海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玉仓像一棵扎根在沧州的国槐,深根扎进拥军兴教的土壤,用浓荫呵护着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他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博大精深,演绎出了一幕幕拥军兴教、大爱担当的闪光镜头。 筑梦教育 开拓进取 30多年前,张玉仓就踏上了办学育人的道路。从一个普通村医到创办沧州第一所民办学校,再到如今的渤海教育集团,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而这一切的初衷,都源于他对农村医疗现状的触目惊心。 “一个村民老汉身上长满疥疮,皮肤奇痒,伤口流脓,老汉心里想着以毒攻毒,用农药敌敌畏涂抹伤口,不幸中毒身亡;还有一个小孩掉进池塘,邻居救上来脉搏微弱,双眼紧闭,面色铁青,村医竟然不会做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结果导致九岁男孩不幸失去生命。”这些悲剧深深刺痛了张玉仓的心,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创办一所卫生学校。他觉得农村基层最缺的不是药,而是会救人的医生,即便自身医术再高,也抵不过各村诊所专业人才断层的困境。他又走访了各村群众,发现一大半村民不懂基础止血,人工呼吸,婚前体检率不足10%。张玉仓意识到靠自己一个人跑断腿,不如教会更多的人“早防病,救急病”。他立下誓言一定要为乡村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让广大乡亲们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说就干。1991年,张玉仓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姚庄子卫生院创办了沧州郊区卫生学校,这是沧州第一所民办学校。为了筹集办学资金,他放下身段,挨个拜访本地关系较好的几个企业老板。有一回为见到一位木器厂厂长争取赞助,他在厂长办公室外整整站了3个小时,朋友被其软缠硬磨所打动,同意捐出50个桌凳供学员使用。办学初期,条件异常艰苦,资金短缺,他和爱人商量把城里的一套住房卖了,购买教学设备。师资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张玉仓从未想过放弃。他听说县医院退休老护士长张姨经验丰富,医德高尚。他连忙骑上摩托,每天守在张姨晨练的公园门口,从办学初心聊到卫校目前状况,张姨被他心怀善念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加入卫校队伍。在那些日子里,熬夜饥饿成为常态。无数个夜晚参考国内外卫校课程案例,逐字逐句设计护理实操、医学理念等课程。为让教学方案符合本地医疗需求,他特意跑到县医院、中医院和一线医生护士座谈,把他们的经验融进课程,力求为卫校发展筑牢根基。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亲自招聘优秀教师,耐心向社会各界宣传办学理念。在他的努力下,学校逐渐走上正轨,规模也不断扩大。 为了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张玉仓四处奔走,邀请承德医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和兰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讲学,广纳贤才,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深入研究教育政策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使学院的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沧州渤海专修学院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所涵盖医学、护理、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为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专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站稳了脚跟。 今天,渤海教育集团旗下不仅拥有沧州渤海专修学院,还包括沧州渤海中等专业学校等多个教育实体,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证书。学院占地面积922亩,建筑面积128400平方米,现有学生6500余人,教职工488人,现代化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设有护理、口腔修复工艺、眼视光与配镜、 医学检验技术、 中药、 中医康复技术、 幼儿保育、 计算机应用、 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容美体艺术、 会计事务、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等 13 个专业。 深化拥军 助力国防 张玉仓并非军人出身,可他的内心深处,却燃烧着炽热的军人情怀。他常说:“军人保家卫国,我们就该为他们守住后方的‘教育港湾’。”这份朴素的信念,让他在盐碱滩上开垦出一片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多年来,他始终奔走在拥军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力量为军人及其家属排忧解难。在他看来,军人保家卫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关爱。 2019年7月,张玉仓董事长为了帮助退役军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梦想。他立即筹资165万元,专门建立办公室和学员宿舍以及消防汽修等专业教室、阅览室。历经一个月的精心筹备,他在沧州渤海专修学院正式建立了校企合一、企训合一的“沧州市退役军人一体化培训基地”。先后承办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班三期,培训人数270名。他还利用多年办学形成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向航空服务、消防、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企业推荐退役军人,并把企业负责人请到培训基地和学员面对面洽谈招工事宜,先后帮助350名退役军人找到就业岗位,开始人生新征程。这个培训基地犹如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退役军人,一头连接着社会需求。 除了关注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张玉仓也心系军人子女的教育。在学习上,安排优秀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深知,良好的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而对于军人家庭来说,由于军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在子女教育上往往会有所缺失。为了让军人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张玉仓带领渤海教育集团,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军人子女的教育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办学以来学校一直坚持现役军人子女和退役军人子女学费免收政策,现役和退役军人在本校提升学历,学费实行减收政策,先后助学军人和军属500余人,义务为驻军部队培训驾驶员,共减免学费560余万元。 每年八一前夕,无论多忙,张玉仓都会带领集团领导抽出时间前往市荣复军人疗养院,看望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青春的老荣军们。张玉仓带着慰问金和营养品与老荣军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故事,让老荣军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同时,集团还经常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来到疗养院,为老荣军们做保健护理、表演节目。20多年来,有上千名师生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中,为老荣军们送去亲情与欢乐。2012年被沧州市政府授予“拥军优属示范单位”。 大爱担当 慈善助学 2003 年“非典”期间,院长张玉仓主动向沧州市委、市政府请缨,组织带领学院领导和老师,担负起沧州市七个路口的检查防疫任务,并承担开发区管委会、交警支队等单位的消毒预防任务。自筹资金29 万元购买药品、器材,出动3辆汽车运送防非典物资,120 余人次深入各村巡查,为村民看病治病,编印宣传材料5300余份,奋战32天,一直坚持到防非典胜利结束。时任市长郭华批示:“岁寒知松柏。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张玉仓先生这种精神可昭日月,这足以让那些没干事先要钱的人自惭形秽。”新华区委、区政府联合颁发了荣誉牌匾。 当时光飞转到2020年年初,全国新冠疫情肆虐,渤海教育集团再次勇担社会责任。根据沧州经济开发区领导的请求,张玉仓董事长连夜组织207人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发区各社区、村庄进行核酸检测,奋战39天,没要政府一分钱,解决了开发区当时抗疫的燃眉之急。事后,中共沧州经济开发区工委、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授予院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匾牌。疫情高发期间,张玉仓将整个校园提供给市政府,作为新冠疫情诊疗点,分担了市委、市政府抗击新冠疫情的压力。战胜疫情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张玉仓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的传递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积极投身慈善助学事业,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渤海教育集团一直坚持对农村孤儿、见义勇为、拾金不昧、重度残疾人一律免学费、住宿费,并提供生活补助费;一般残疾人、基层医疗人员、城市下岗工人、农村贫困户家庭子女一律减收学费,多年来共减免学费3700多万元。 在学院内部,张玉仓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和奖励。每年,都有众多学生受益于这些奖助学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他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企业、爱心人士合作,让无数寒门学子圆梦启航。 2024年5月,一则噩耗打破了吴桥县大辛村的平静。村民张立胜因液化气泄露爆炸全身85%烧伤,家庭瞬间陷入绝境。而他收养的在沧州渤海专修学院学习护理专业的弃婴张同学,也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困境。张玉仓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做出决定:签字免除张同学5000元学费,并个人捐款2000元。同时,他指示学校相关处室持续关注张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为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他的带动下,学校领导和师生纷纷伸出援手,共募集善款33266.81元。张玉仓的善举不仅帮助张同学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让她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坚定了她完成学业、回报社会的决心。 展望未来 砥砺前行 张玉仓董事长现任沧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沧州市科协名誉主席、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专委。笔者在采访中,张玉仓表示渤海教育集团肩负着培养“工匠”型人才的职教基地,是助力沧州乃至河北经济发展的铺路石。渤海教育集团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解决社会需求为重点,用市场化机制激活科教创新基因,精准定位+机制灵活+产教融合,最终向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玉仓先后获得“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河北省十大慈善人物”、“河北省百姓雷锋”、“河北省双拥人物”、“沧州十佳教学功臣”等荣誉称号。渤海教育集团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 爱如沧海,浩瀚无垠;情如太行,巍峨屹立。展前程,信心满满。渤海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玉仓以医者仁心为卷,以教育为笔,以大爱为墨,在民办教育的印记里书写壮丽的诗篇。 编辑:蒋国辉 审核:曹道伟 值班:李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