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斯岛山的守护者 中国雷锋报山东讯(卢广峰、房永志)阿勒泰的风,是刻在戈壁骨头上的凛冽。在木斯岛山脚下的达尔汗边防连,风是这里永恒的主角 —— 它裹挟着沙砾,能在岩壁上凿出沟壑;它呼啸着掠过草原,能让最坚韧的芨芨草伏低身躯;它掀起的狂涛,曾让十级大风吹得天地失色,连日光都被黄沙揉成昏黄的碎片。陆建合就在这样的风里,站了二十六个春秋。 1994 年的冬天,当十八岁的他带着一身稚气踏入这片雪域戈壁,阿勒泰的风就成了他军旅生涯的第一道 "洗礼"。新兵连的第一个夜晚,狂风拍打着营房的铁皮屋顶,像无数野兽在嘶吼,他裹紧被子却毫无睡意。可第二天清晨,当他看到老兵们顶着风沙照常出操,靴底碾过结冰的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忽然懂了:在这里,风不是障碍,是军人必须扛起的重量。 戍边的日子,是与恶劣自然的持久战。中哈 1 号界碑藏在群山深处,往返一趟要四五天。春天融雪时,河流湍急如奔马,他和战友们牵着军马蹚水而过,冰冷的河水没过大腿,冻得骨头生疼;秋冬时节,寒风像刀子般割脸,他们嚼着冻硬的干粮,就着雪水咽下,帐篷外时常传来狼群的嗥叫,警惕的军马会竖起耳朵,鼻孔里喷出白汽。 有一次,军马在陡峭的山路上踩空,连人带马向悬崖滑去,他死死拽着缰绳,被拖出数米远才在岩石后稳住身形,手心磨出的血泡与缰绳冻在一起,成了永远的勋章。 可他从未退缩。风沙染白了他的鬓角,却吹不褪他眼底的坚定。在乌鲁木齐边防学院的课堂上,他把阿勒泰的风装进心里,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在演训场的烈日下,他背着二十公斤的装具冲刺,汗水浸透迷彩服,在沙地上留下蜿蜒的盐渍;当 "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的奖章挂在胸前,他摩挲着冰冷的金属,想起的还是木斯岛山的风 —— 那风里,有界碑的沉默,有战友的鼾声,更有入党誓词在心底的回响。 2018 年皖东的丛林里,他带着团队参加 "精武 —2018" 比武。连续 36 小时负重奔袭,二十余公斤的装备压在肩上,像扛着阿勒泰的风沙。当其他队伍在陌生地域徘徊时,他凭着戍边多年练出的方位感,在漆黑的夜里找到前进的方向;当战士们体力不支时,他吼出那句在边关常说的话:"想想界碑旁的风,这点苦算什么!" 最终,这支来自边海防的队伍在四十余个单位中拿下第二,奖牌的光芒里,映着木斯岛山的轮廓。 2020 年,他因工作调动,从西北边疆交流到国动系统任职,虽然岗位变了,但他却把阿勒泰的风带进了新岗位。"我依然是一名中国军人"—— 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改革创新的号角。面对民兵训练的落后局面,他想起在边关时 "越是艰难越向前" 的韧劲,借着 "一职三岗三到位" 的东风,让每个岗位都有了责任人,每名干部、职工都成了排头兵。两年后,民兵考核平均分从中下游跃升至 98 分,那鲜红的成绩单上,仿佛还沾着阿勒泰的沙粒。 如今,陆建合鬓角的白发早已胜过木斯岛山的积雪,可他眼里的光,依然像界碑旁的星辰。那些在阿勒泰的日子,十级狂风刮不走他对党的赤诚,狼群哈熊吓不退他戍边的决心,悬崖险滩拦不住他巡逻的脚步。他用二十六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军人,能让最凛冽的风,成为勋章上最动人的背景;能让最艰苦的岁月,绽放出最炽热的信仰之花。 木斯岛山的风还在吹,而陆建合的故事,早已成了比山更巍峨的丰碑。 审核: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