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遍烽烟处,赓续赤子魂(上)时代雷锋网湖南讯:一名红色精神传承者的抗战遗址寻访记 站在卢沟桥的石板路上,晨光漫过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指尖抚过桥身斑驳的弹痕,耳畔仿佛仍回荡着1937年7月7日那声划破夜空的枪响。作为一名追寻红色足迹的传承者,我曾走过全国除黑龙江外的数百处抗战遗址,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每一眼都望见先辈们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这些遗址不是冰冷的建筑与泥土,而是镌刻着民族精神的丰碑,指引着我们读懂“为什么战”“如何胜”“为谁传”的深层答案。 烽火起点:从卢沟桥到狼牙山,读懂“宁为玉碎”的气节 卢沟桥的石缝里,藏着全民族抗战的密码。桥面的凹痕里,既有古代商旅的马蹄印,更有日军坦克碾过的深沟。1937年那个夏夜,驻守宛平城的29军将士在这里打响了反抗侵略的第一枪,“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从此成为整个民族的战歌。我在宛平城的城墙下驻足,触摸着弹孔密布的砖体,那些不规则的孔洞里,仿佛能看到士兵们用血肉之躯堵住缺口的身影。当地老人说,当年城墙根下的护城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那是中国军人的血,也是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之血。 从卢沟桥向北,狼牙山的群峰在云雾中巍峨耸立。登上棋盘陀峰顶,风从万丈悬崖下呼啸而上,带着山石的凛冽气息。1941年,马宝玉、葛振林等五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日军引上绝路,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跳崖。如今,“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在峰顶矗立,塔身上的浮雕定格着他们跳崖前的决绝。我站在他们跃下的悬崖边,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眼前却浮现出他们昂首挺胸的模样。陪同我来寻踪的北京战友刘伟说,五位壮士中,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存,伤愈后又重返战场;而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烈士的遗体,是乡亲们冒着炮火从谷底抬上来的,安葬时全村人都来了,没有哭声,只有攥紧的拳头和“报仇”的低吼。 后来,在南方某省狼牙山五壮士连,我采访了时任指导员朱宏伟——这位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学员,说起连队精神时眼神格外坚定。他深情地对我说:“我们的连训——‘忠诚、勇敢、担当’,这六个字,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精神最直接的传承。” 这两处遗址,一个是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一个是敌后战场的英雄缩影,却同样诠释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在卢沟桥,我读懂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在狼牙山,我看到了“宁死不当俘虏”的刚烈。这种气节,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融入中华民族骨血的精神基因——面对侵略,唯有抗争,才有生路。 军民同心:从沙家浜到地雷战,看见“众志成城”的力量 江南的水网里,藏着另一种抗战的智慧。沙家浜的芦苇荡如今已是碧波荡漾的湿地公园,可80多年前,这里是新四军与群众共同编织的“青纱帐”。听说我想去沙家浜,老战友朱一平和她的先生郭永生热情地开车前往。我们徜徉在芦苇深处,他们俩边走边给我介绍道:“‘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故事,那不是虚构的传奇,而是当地群众掩护伤员、传递情报的真实写照。”“今借到张阿婆糙米三斗,抗战胜利后加倍奉还。新四军某部,1943年冬。当年群众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留给子弟兵。这种军民鱼水情,不是口号,而是寒夜里共盖一床棉被、危难时同饮一缸清水的生死相依。” 从江南水乡到胶东平原,地雷战的故事同样闪耀着人民的智慧。在山东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锈迹斑斑的石雷、铁雷整齐排列,墙上的照片记录着村民们用陶罐、石头自制武器的场景。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山东籍学员连家栋介绍,当年没有钢铁,村民们就用黄土混合炸药制成“土地雷”;没有引线,就用香火延时引爆。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还发明了“子母雷”“连环雷”,让扫荡的日军寸步难行。我在纪念馆外的“地雷战遗址”看到,田埂上、小路旁仍保留着当年埋雷的痕迹,泥土里仿佛还能嗅到炸药的气息。当地老人说,那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小孩放哨、妇女造雷、男人埋雷,“鬼子来了,我们就像地里的草,看着不起眼,却能扎得他们满脚是血”。 沙家浜的芦苇与海阳的土地,见证了同一个真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唯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这种“众志成城”的力量,不仅是战胜敌人的法宝,更是今天我们面对困难时必须传承的精神财富。 圣地荣光:从延安到昆仑关,感悟“信仰如炬”的执着 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延安的窑洞始终散发着温暖的光。在杨家岭,我走进毛泽东同志住过的窑洞,土炕上铺着补丁摞补丁的被褥,桌上的煤油灯盏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就是在这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八路军官兵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培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我在枣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台前驻足,想起张思德同志烧炭牺牲的故事——他用生命诠释的“为人民服务”,正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抗战的初心。 从革命圣地到正面战场,昆仑关的炮火硝烟虽已散尽,英雄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石碑上。1939年,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昆仑关,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向装备精良的敌人发起冲锋,师长戴安澜身先士卒,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在昆仑关战役遗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高耸入云,塔下的公墓里长眠着数千名烈士。我在一块模糊的墓碑前停下,上面的名字已被风雨侵蚀,但“1939年12月”的日期清晰可见。讲解员说,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1.4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0余人,是抗战中正面战场的重要胜利。抚摸着冰冷的石碑,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高喊“宁死不退”,用身体铺平前进的道路。 延安的窑洞与昆仑关的石碑,虽地处南北,却同样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延安精神告诉我们“为谁而战”,昆仑关的牺牲则展现了“如何战到底”。这种信仰,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是身处困境时的坚守,更是支撑中华民族走过最黑暗岁月的精神支柱。 编辑:吴益名 审核:何兵强 供稿:蔡建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