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遍烽烟处,赓续赤子魂 (下)踏遍烽烟处,赓续赤子魂 (下) ——一名红色精神传承者的抗战遗址寻访记
时代雷锋网湖南讯:铭记伤痛: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济南惨案遗址,践行“以史为鉴”的誓言 南京的寒冬,总带着刺骨的沉重。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入口处的“12秒”计时器让人心头发紧——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在1937年的南京遇害。馆内的景象让人不忍卒睹:堆积如山的遇难者头骨、被烧焦的婴儿遗骸、幸存者带血的证词……我在一面刻满遇难者名字的墙前站立,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有刚满周岁的婴儿,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本应过着平静的生活,却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失去生命。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面“和平墙”,上面用多种文字写着“和平”二字。走出纪念馆时,阳光刺眼,我却想起一位幸存者的话:“我们记住伤痛,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
从南京到济南,五三惨案遗址的纪念碑同样让人揪心。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惨案,烧杀抢掠,造成数千名中国军民伤亡。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惨案遗址,“五三惨案纪念碑”上的弹痕清晰可见,旁边的“警钟”雕塑时刻提醒着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在纪念碑前遇到一群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他们穿着校服,向纪念碑献上小白花,稚嫩的脸上满是严肃。带队老师说:“我们带孩子来这里,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要永远珍惜和平。”
南京的哭墙与济南的警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清醒剂”。它们告诉我们:伤痛可以愈合,但记忆不能磨灭;仇恨可以放下,但警惕不能松懈。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誓言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胜利之光:从芷江受降到各大纪念馆,传承“继往开来”的使命
湖南芷江的受降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投降书复印件静静陈列在玻璃柜中。1945年8月21日,在这里,日军代表签下投降书,中国军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我站在当年受降仪式的旧址前,想象着那一刻的场景:中国军官昂首挺胸,日军代表低头签字,场外的群众欢呼雀跃,鞭炮声此起彼伏。讲解员说,受降仪式结束后,芷江全城沸腾,人们举着“庆祝胜利”的标语游行,有人甚至把帽子抛到了天上。这种胜利的喜悦,是用14年的浴血奋战换来的,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伟大胜利”主题展览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了抗战的全过程。从东北抗联的密营遗址到滇缅公路的筑路照片,从八路军的步枪到缴获的日军装备,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我在“人民战争”展区停留良久,那里展示着各地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妇女们连夜做军鞋,孩子们捐出零花钱,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武器……正是这种全民族的团结,才汇聚成了战胜侵略者的磅礴力量。
从芷江的受降台到北京的纪念馆,胜利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路。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接力棒。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我深知:传承不是简单的“打卡”与记忆,而是要把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在工作中秉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困难前保持“不屈不挠”的韧劲,在生活中践行“团结互助”的理念。就像卢沟桥的石狮子,历经风雨仍昂首挺立,我们这一代人,也该带着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踏遍烽烟处,心中的敬意愈发深沉;回望来时路,传承的使命愈发清晰。那些走过的遗址,那些听过的故事,那些触摸过的伤痕,都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永不过时。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我会继续带着这份记忆走下去,把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基因融入民族血脉,让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在我们手中更加富强、更加安宁。 编辑:吴益名 审核:何兵强 供稿:蔡建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