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记傅华老师二三事(三十)时间:2025-04-06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基因如同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傅华老师,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教学大楼前留影 浩宇拍摄 坚守教育初心,传播红色火种 从教41年来,傅华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将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化作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悉心教导和正面引导。他深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 在课堂上,傅华老师不论讲政治课、还是讲思品课或德育课,总是别具特色。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把红军长征故事、抗日战争英烈故事、抗美援朝战争英雄故事,以及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江姐、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的讲述充满了感染力,仿佛将学生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伟大的献身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41年来,傅华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做英模事迹报告多达480多场。每一场报告,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红色的火种,在学生们的心中点燃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他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红色基因,传播着红色文化,弘扬着社会正能量,真正做到了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心怀崇敬之情,缅怀革命先烈 傅华老师对革命先烈怀着无比崇敬和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了他的生活始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先烈们的缅怀和追思,也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傅华老师和张德贵老师被借调到深井子镇工作,外出伏龙泉镇对入党考察对象进行外调。在伏龙泉镇住了一宿后,第二天早上,傅华老师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提议:在吃饭前,先去烈士墓看一看,凭吊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回来后第一杯酒撒在地上,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当时,傅华老师还是非党积极分子,但他对先烈的敬重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共产党员。他的这个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革命历史的尊重,更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先烈们的感恩之情。张德贵老师作为共产党员,也被傅华老师的真诚所打动,两人一同前往烈士墓,向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北京,一天清晨傅华老师和吉林省老党员、老工人、劳动模范冯德奎同志冒着小雨来到天安门广场,凭吊人民英雄纪念碑。站在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傅华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他和冯德奎同志神情肃穆,三次鞠躬致敬烈士。这简单而庄重的举动,蕴含着他们对革命先辈们的无限敬仰和感激。傅华老师的提议和行动,让冯德奎同志十分感动,当场落下了眼泪。在那一刻,他们仿佛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1991年、1993年,傅华老师两次应邀赴京参加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两次年会及教育艺术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休息时间,他四次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他老人家遗容。每一次暂短停留在毛主席水晶棺椁前,傅华老师都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毛主席,请您老人家放心,我傅华这一生走雷锋的人生道路是走定了。我会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在京期间,他不仅现场观看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还登上天安门城楼,漫步十里长安街,目睹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打下江山的不易,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关注英烈遗迹,助力红色传承 傅华老师不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还积极关注英烈遗迹的保护和修缮,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8年7月18日,傅华老师回到母校参加白城师院四十周年校庆。7月20日,他在饭前坐人力车前往马仁兴烈士墓凭吊。当他看到马仁兴烈士墓残破不堪、破损严重、卫生极差时,心情十分难受。他抚摸着烈士碑,上面有闫宝航、陶铸、邓华为烈士马仁兴的题词,这些题词见证了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傅华老师在墓碑前伫立良久,面向墓碑行三鞠躬礼,深切缅怀马仁兴烈士。 回到深井子镇家中后,傅华老师始终忘不了在马仁兴烈士墓碑前看到的一切。他深知,烈士墓不仅是对先烈的纪念,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于是,他提笔写信给白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时也写信给《白城日报》编辑、记者,将写给白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信装进给《白城日报》编辑、记者的信封里,挂号寄了出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起社会各界对烈士墓修缮的重视。后来听说,1999年春马仁兴烈士墓碑修缮一新,已成为白城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傅华老师的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他对革命先烈的深厚情感,更展现了他为传承红色文化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红色精神传承,铸就时代新人 傅华老师在松原家中读书 冬冬拍摄 傅华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在他的教导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的课堂,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播阵地。学生们在他的讲述中,了解了革命历史,感受到了英雄的力量。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铭记着傅华老师的教诲,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的学生投身于国防事业,为保卫祖国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学生扎根基层,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有的学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继续传承着红色文化的火种…… 傅华老师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曲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壮丽赞歌。他放弃了五次进城任教、转行、提干的机会,舍弃了自己亲生儿子,耽误了独生女儿的前途,但他从未后悔。在他心中,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始终高于一切。他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傅华老师这样的人,他们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让我们以傅华老师为榜样,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将红色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让它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