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生活习惯到人生信仰:傅华微信中的雷锋精神践行之道 (二百零二)时间:2025-08-29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9月的10则微信语录,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一位老党员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躬身实践。从“做好事是生活习惯”的朴素认知,到“一辈子做好事”的坚定誓言;从对孔繁森、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张子祥等榜样的精神共鸣,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智慧,这些文字背后,是54年践行雷锋精神的沉淀,更是一位共产党人将精神信仰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诠释。 傅华老师在阅读《环球人物》 文静摄 一、习惯成自然:做好事的本质是价值认同 “雷锋和郭明义做好事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垫底。”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践行雷锋精神的关键——当做好事从刻意为之变为自然流露,其背后必然是深刻的价值认同。在他看来,学习雷锋不是偶尔的善举,而是要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为生活本能,就像人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这种“习惯论”的背后,是对雷锋精神本质的精准把握。傅华指出,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追求,郭明义“每做一件好事都有幸福涌上心头”的感悟,本质上都是将个人价值与人民需求相统一的生命自觉。他自己54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这种自觉的体现——从少年时受校外辅导员影响开始,到老年仍坚持救助他人,做好事早已不是道德约束,而是“心里欢喜且踏实”的生活方式。 傅华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思政课 董秀东摄 傅华特别强调“突破一辈子做好事的‘难’”,这与毛泽东同志“‘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论断形成呼应。他以孔繁森“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榜样,用“铸造道德丰碑”的决心战胜人性的懒惰,实践证明:当做好事成为生活习惯,“难”便转化为“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幸福的密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共鸣 “雷锋和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一样的,他们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幸福,我也有这样的体验。”傅华的这句话,揭示了雷锋精神传承的情感基础——那种帮助他人后的心灵满足,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在他看来,这种幸福无关物质,只在于“别人快乐时自己感到幸福”,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愉悦。 他引用郭明义“越做越高兴”的感悟,实则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54年里,他救过轻生者、资助过贫困学生、照顾过孤寡老人,这些事或许微小,却让他深刻体会到“善小而为”的幸福真谛。这种幸福观与孔繁森“愿做泥土,让众人踩成路”的奉献精神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价值内核。 “人民好公仆”孔繁森与他收留的藏族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傅华的幸福体验,打破了“做好事吃亏”的世俗偏见。他认为,当一个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幸福源泉,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就能像雷锋那样“甘当傻子”,在奉献中实现精神的超越。这种幸福观的传递,正是雷锋精神生命力的体现——它能让不同时代的人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三、身教的力量:从个人践行到精神传承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艺术的精华。”傅华的这句话,凝结着41年教育实践的智慧。在他看来,传播雷锋精神不能靠空洞说教,而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示范——当教育者自己做到“一辈子做好事”,其言行自然会产生令人“心悦诚服”的感染力。 作为党员和教师,傅华始终将“身教”作为准则。他要求学生续写“雷锋日记”,自己就坚持54年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他倡导无私奉献精神,自己就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义务给学困生补课。这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实践,让雷锋精神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可感可知的生活范例,使教育有了直击心灵的力量。 他将“使党旗更鲜红”作为党员责任,将“铸就道德丰碑”视为人生追求,这种将个人践行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的担当,让雷锋精神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在他看来,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个善举都是一次精神播种,当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雷锋精神就能真正融入社会肌理,成为文明进步的内生动力。 四、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的精神坚守 “一生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是我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傅华的这句话,彰显了支撑他54年坚守的精神信仰。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不是过时的口号,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其核心是对党、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 傅华老师“图文日记” “辽阳好人”郎国利制作 他对孔繁森诗文的推崇,对焦裕禄精神的敬仰,本质上都是对信仰的坚守。在他眼中,这些榜样的共同点在于“信仰坚定、践行彻底”,而他自己也以“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自觉,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退休后仍活跃在宣讲一线,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践行的生活方式。 傅华的坚守证明,当雷锋精神从“一时的感动”升华为“一生的信仰”,就能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他历经坎坷却“痴心不改”,正是因为信仰赋予了他精神的定力。这种信仰的力量,不仅支撑着他个人的人生选择,更成为激励他人的精神火炬,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傅华的10则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践行。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将“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变为习惯,从习惯升华为信仰;在于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日常中践行善举,在坚守中成就伟大。当更多人如傅华这般,让雷锋精神融入生活、化为行动,这种精神便会如他所愿,“即使百年之后,也要将精神留给人间”,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永恒养分。(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