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德报怨,践行大善 ——记傅华老师二三事(三十一)时间:2025-04-10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我们时常面临着伤害与误解,是选择睚眦必报,还是以宽容之心化解怨恨?傅华老师以他六十余载如一日的身体力行,为我们诠释了以德报怨的高尚境界,成为了践行善行、感化他人的光辉榜样。他的一生,是对雷锋精神最生动、最深刻的演绎。 2003年10月9日傅华与海勃日戈镇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举行师生对话会——《漫谈道德》《现代教育报》记者随机采访 朱寅年拍摄 一、以德报怨,彰显崇高境界 傅华老师的人生信条是“做人不能以直报怨,应该以德报怨,这样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具体行动的凝练。 几年前,在前郭县体育场农贸集市,傅华老师遇到新艾里村小学(原新立小学)的一位某某同事。这位同事见到傅华老师时异常热情,不仅扑上来拥抱,还打开话匣子说个没完,甚至提出让傅华老师帮忙办事。然而,傅华老师的老伴却难以释怀,因为此人过去曾在背后整过傅华老师,处处作对。但傅华老师却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他的内心没有被过往的怨恨占据,而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位同事。在他看来,记恨他人并不能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狭隘的情绪中。以德报怨,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心灵的解放。这种境界,超越了个人恩怨,体现出一种对人性美好的坚定信念,相信用善意可以唤醒他人内心深处的良知。 同样,在1977年在前郭县“五七”大学数学班进修学习期间,傅华老师因表现优异、学雷锋业绩突出而遭人嫉妒。个别学员为争优秀学员荣誉,背地里说三道四,恶意陷害,而班主任老师也未能主持公道,傅华老师因此受到打压。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傅华老师没有选择找班主任老师理论,也没有向同学们发牢骚。他保持着平常心态,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结业时,同学们都已离去,他却独自留在教室打扫卫生,摆放桌椅,擦拭黑板,然后默默离开。这种行为并非作秀,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道德的执着追求。他明白,真正的善举不应受外界评价和功利目的左右,即使遭受误解和伤害,也要坚持做正确的事。他对前来谈心、表达无奈的班级党小组长、数学进修班班长某某说:“你不用自责,我做什么都不是为了名和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现出他不为外界干扰,一心崇德向善的坚定决心。 二、坚持学雷锋,诠释纯粹初心 1963年到1990年,傅华老师坚持学雷锋长达27年,而这一坚持,便是整整62年,从未间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遭遇了无数的质疑和诋毁。有人背后说三道四,质疑他学雷锋的目的,不相信真善美的存在,甚至亵渎这份崇高。然而,傅华老师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态度是:不解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在他看来,学雷锋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追求,不应有功利色彩。他不图名不为利,也不期望得到谁的表彰和奖励。这种没有私心的学雷锋,才是真正的学雷锋。他认为,应该允许别人有想法和看法,这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他坚信,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误解他的人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因为自己的思想觉悟低、灵魂肮脏、心术不正而谴责自己,因为人的良知一般情况下不会彻底泯灭。正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执着坚守,让傅华老师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论面对多少风雨,都能坚定不移地践行雷锋精神。 他的坚持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的质疑和诋毁都是一次考验,但他从未动摇。这种纯粹的初心,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周围的世界,也让人们看到了真善美的力量。在一个物欲横流、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傅华老师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真正的善良是无私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三、生活点滴,处处彰显善举 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工作的35年里,傅华老师经历了许多事情,每一件小事都展现出他的高尚品德。有一次中午下班,他骑着自行车回家,路过深井子镇菜市场时,听到一个小男孩 嚎啕大哭。上前一看,原来是本校一位对他并不友善的领导的孩子在哭喊着找爸爸妈妈。傅华老师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自行车前面,安慰孩子说不要哭,伯伯送你回家。在那一刻,他忘记了这位领导曾经对他的种种不好,心中只有孩子的安危和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善良不是只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而是对所有人都怀有一颗关爱之心,无论对方曾经如何对待自己。 傅华老师退休前,一位老教师因儿子做买卖急需用钱而找到他。当时傅华老师家里的4000元是刚从亲戚那里借来准备自己用的,但他二话没说,就答应把钱借给这位老教师。这位老教师平日里背地里没少给傅华老师出难题,但傅华老师在别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选择放下过去的不愉快,伸出援手。他的善举让这位老教师深感愧疚,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眼里含着泪水连声道谢。傅华老师的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宽容和善良,让这位老教师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点滴,却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傅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的善举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周围的人群中播撒着善良的种子,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传承精神,照亮社会之路 傅华老师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的光辉篇章,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时常看到人与人之间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怨恨,甚至反目成仇。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像傅华老师这样以德报怨、心怀大爱的人。他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善良是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的良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伤害和误解时,不妨学习傅华老师,放下怨恨,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这样,不仅能够让我们自己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还可能唤醒他人的良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傅华老师对雷锋精神的执着坚守,也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世界的丰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善美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应该像傅华老师一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善良和正义,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傅华老师在松原家中阅读《光明日报》 文静拍摄 傅华老师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以德报怨、践行善举的壮丽篇章。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征程。让我们以傅华老师为榜样,在生活中传递爱与宽容,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