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如泉,滋养人生沃土——记傅华老师的生活轨迹(四十五)时间:2025-05-13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时光的长河中,人生的轨迹往往由无数个日常细节勾勒而成。傅华,这位平凡却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乡村教师,用一生的实践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良好生活习惯,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基石。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如同精心培育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生长成繁茂的精神之树,不仅成就了他个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更成为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温暖光芒。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一生对良好习惯的执着养成,与他所受的良好家风家教家训紧密相连。年少时,家庭这片沃土为他播下了品德与习惯的种子。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做人做事的人生真谛。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勤奋好学,怀揣着崇德向善的信念,以见贤思齐的态度,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进步。在傅华身上,有着诸多令人钦佩的良好生活习惯,而“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闪光点。他以这种执着的精神,将每一件看似微小却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极致,让坚持成为了他人生成功的密码。 一、岁月留痕:台历上的时光印记 2024年5月6日,傅华老师用过的台历 冬冬拍摄 1982年,傅华买下了第一本台历,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44年的记录之旅。在他眼中,台历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记录生活、关注天下大事的载体。每一本台历的页面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44本台历,约60万字的生活记录,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这些文字,是他生活的点滴写照,记录着他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翻开这些台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们能看到他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感悟,看到他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思考,也能看到他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片段。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串联起傅华走过的人生足迹,展现了他44年的心路历程。台历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是他用坚持书写的岁月之歌。 二、记忆的延续:《傅华备忘录》里的成长简史 1990年2月2日,傅华写信给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就学习雷锋、传播雷锋精神等问题提出建议。从这一天起,他开始建立电子版《傅华备忘录》。这一坚持,就是35年,如今这份备忘录已达210页,10万3千字。对于傅华来说,《傅华备忘录》是一部个人成长的简史,它见证了他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成长与蜕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难免会衰退,但这份备忘录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就像一个忠实的伙伴,替傅华保存着那些重要的时刻和珍贵的记忆。在备忘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各种问题的深入思考,看到他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也能看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这份备忘录,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宝库,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让我们得以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谛。 三、精神的传承:62年续写“雷锋日记”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2024年1月22日 冬冬拍摄 1963年,年仅10岁的傅华积极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在一位雷锋式校外辅导员的引领下,开始了学雷锋、写日记的征程。这一坚持,便是62年。82本日记,约440万字,记录了他学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的点点滴滴。在傅华眼中,学习雷锋、续写雷锋日记、传播雷锋精神,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62年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傅华始终坚守着这份信念。即使在2021年经历了长达8个多小时的心脏搭桥手术,在重症监护室度过5天,出院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停止写日记。在那段无法亲自书写的日子里,是他的女儿冬冬接过笔,代替他写了整整两个月的日记。这份对雷锋精神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傅华的“雷锋日记”,不仅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更是一笔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2024年5月,他的百篇红色日记被收入康殿英主编的《千篇红色日记》(十人集)一书,向更多人展示了他的精神风采。 四、传承的典范: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践行者 傅华以实际行动成为传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典范。他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经典著作视为精神食粮,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并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工作中,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出身农民家庭的傅华,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关心群众疾苦,总是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在41年的任教生涯中,他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得到了学生们的衷心爱戴和敬仰,也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他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密切联系群众。 人无完人,傅华也不例外。但他有着可贵的自我反思精神,他喜欢别人的批评,也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对自己毫不留情的剖析。他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自己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五、书信的温度:笔尖上的情感传递 傅华老师《书信汇集》和《书信手迹》 冬冬拍摄 写信、复信、收藏书信,是傅华独特的生活爱好与习惯。在自媒体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依然钟情于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尤其是给孩子们写信,他总是倾注大量的精力,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来信。他把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书信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如今,他已装订了137本《书信汇集》,这些书信涵盖了家书、写给领导和同志的信件、写给名人与教育同行的信件,以及写给青少年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信件等。每一封信件,都承载着他的情感与期望,是他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些书信,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展现了傅华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他人的关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书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的独特魅力。 傅华用一生的坚持与实践,生动地诠释了良好生活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美好并非来自于偶然的机遇,而是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坚守。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习惯,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力量。傅华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让我们以傅华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滋养人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