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传承:对话中的精神脉络与人生信仰 (四十七)时间:2025-05-13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族记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而精神传承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炬,在代际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一次父女间的对话,不仅是家庭故事的娓娓道来,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道德信仰与精神传承的深刻探讨。透过女儿冬冬与父亲傅华的交流,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家族的历史脉络、一位父亲的成长轨迹,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追求。 傅华老师在家乡新艾里村留影 冬冬拍摄 一、家族溯源: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根系 对话伊始,女儿冬冬好奇地问道:“爸爸,咱们的傅氏家族历史你知道多少?能告诉我吗?”父亲傅华的回答,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家族历史的大门。“我记得你爷爷生前说过,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我们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这段关于始祖的讲述,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追溯,更赋予了家族成员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归属感。 傅华继续回忆道:“咱们的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县,是从我的太爷那时候逃荒到东北,落户在吉林省农安县永安公社、民主大队,我的爷爷傅长发,他们亲兄弟6人,他排行老四,他中年早逝,我的父亲(傅景生)说他的爸爸很勤劳、很善良。一辈子都给有钱人家扛活,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爷爷病逝后,我奶奶领着一家老小从吉林省农安县迁移到前郭县新立乡新立大队新立屯,那时咱们家你大伯傅贵(2012年75岁)才几岁。我们兄弟姐妹6人,除你大伯外都是新立屯生人。我的母亲(蔡淑兰)一生生了十一个孩子,夭折了5个,幸存下我们兄弟姐妹6人,我排行老五,兄弟中排行我是老三。”这段家族迁徙与繁衍的历史,饱含着先辈们的艰辛与坚韧,也让冬冬深刻体会到家族发展的不易,更理解了自己身上所承载的家族责任。 二、孝道传承:细微处的人性光辉 冬冬又想起奶奶生前的话语,便问道:“爸爸,我奶奶生前和我说过你对你的奶奶非常好,十分孝顺,你都为她老人家做了一些什么?”傅华的眼神中流露出温柔的回忆,说道:“记得我的奶奶是1967年去世的,那时大人们为了艰辛的生活而整天劳作,很少有时间。我奶奶的晚年生活主要靠我照顾,我给她梳头、洗脸、剪手、脚指甲、洗脏衣服、擦痰、端屎倒尿,我心一点儿也不脏,尤其是对老人。我很喜欢我的奶奶,奶奶也很喜欢我。”这段朴实的回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展现了傅华对奶奶的孝心。在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照料中,孝道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具体而温暖的行动,成为家族传承中最动人的篇章。 三、父辈影响:人生路上的道德灯塔 冬冬注意到父亲在日记中对爷爷的高度评价,不禁问道:“爸爸,你在日记里说过:‘我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在我的眼里,他却很伟大,是父亲教会了我做人做事,他是我人生的导师,是我学习的道德榜样。’你对我爷爷评价很高,你能说说理由吗?”傅华的语气中充满敬意:“你爷爷出身贫寒,小时候仅读了一年半私塾,识字量却很多,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你奶奶告诉我他最爱读书,年轻时夜晚没有灯就借着月光看书。我之所以养成酷爱读书习惯,也是受你爷爷的影响。你爷爷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和蔼可亲、正直淳朴、乐于助人。他一生积德行善,做了许多好事。他的人生信条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亏就是福’。你爷爷的思想言行对我的影响极大,我小的时候就想做人就要做一个像你爷爷那样的好人。” 爷爷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傅华的人生道路。他不仅从爷爷那里继承了热爱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汲取了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如同种子,在傅华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支撑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自我,不断前行。 四、教育传承:传统美德的代际延续 傅华老师与女儿冬冬在松花江北岸合影 文静拍摄 冬冬联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育,问道:“爸爸,你对我的教育很严格,你常用中华传统美德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我,你小的时候爷爷也是这样教育你的吗?”傅华感慨地说:“你爷爷的家庭教育很成功,我远不及他。我小的时候他老人家常给我讲的东西是《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大实话》、《朱子治家格言》和《论语》,他还常给我讲历史名人、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孔子、孟子、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和《三国演义》中关羽等。他是用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华教育我。我喜欢听你爷爷讲,也喜欢和你爷爷经常交流思想,我们爷俩的交流从我咿呀学语一直延续到1978年3月我上大学。后来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外地,回家次数少了,爷俩思想交流次数也少了,现在想来很后悔,也很遗憾!你爷爷是一个很有素质的农民,他很不简单,对他我一直很敬重、推崇。你的爷爷是我学习的道德榜样。” 从爷爷到傅华,再到冬冬,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代代相传。那些经典的文化典籍和动人的历史故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教育方式,让家族成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懂得了责任、担当与奉献,使家族的精神内核得以不断延续和升华。 五、精神遗产:超越物质的永恒财富 冬冬想起爷爷奶奶去世时的情景,问道:“爸爸,我为有这样的好爷爷而自豪,不过据我所知爷爷、奶奶2000年春节前后病逝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遗产,对此你怎么看?”傅华郑重地说:“你爷爷给我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一条破损严重的‘裤腰带’,我至今还珍藏着,在我看来这是无价之宝,冬冬,艰苦奋斗精神代代传,到任何时候咱都不能丢啊。除此你爷爷的人生信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和‘吃亏就是福’,我不仅能将其牢记在心,而且还能融化到血液中,运用到生活实践里,这就足够了。因此我认为你爷爷给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无价的。” 在爸爸傅华眼中,真正的遗产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爷爷留下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人生信条。这些精神财富,如同基因一般,融入了他的生命,指引着他的行为。他希望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传承给女儿,让家族的精神之火永远燃烧。 六、信仰之光:雷锋精神的一生追随 冬冬注意到父亲对雷锋的特殊情感,问道:“爸爸,我知道你有着浓厚的雷锋情结,一提雷锋你就特别兴奋,特别开心,这是为什么?”傅华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雷锋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是人民的勤务员,他的一生为人民、为社会做了许许多多好事,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人生价值无限,他是人们学习的道德楷模!雷锋是我的青春偶像,我是雷锋的铁杆粉丝。正像80后、90后青少年十分虔诚崇拜歌星、影星那样,我也非常虔诚崇拜雷锋。冬冬,我说过我的一生一世就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 雷锋精神,早已成为傅华人生的信仰。他将雷锋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誓言。这种信仰,不仅塑造了他的个人品格,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身边的人,成为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傅华老师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拍摄 随着时间的流逝,冬冬意识到天色已晚,便说道:“爸爸,时间不早了,你还要看央视‘新闻联播’,我还要写点东西,今天咱们爷俩就聊到这好吗?”傅华微笑着回答:“好的,你快去忙你的吧!”这场对话虽然结束了,但家族的故事、精神的传承却仍在继续。 在这次父女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孝道延续、教育理念和精神信仰。从家族始祖的荣耀到先辈们的艰辛迁徙,从爷爷的言传身教到父亲的信仰坚守,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家族精神画卷。这种传承,不仅让家族成员找到了自己的根与魂,更在社会层面上,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范例。傅华一家的故事,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我们对家族、对传统、对信仰的思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传承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