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火炬的传递者:傅华的阅读人生与精神丰碑 (四十九)时间:2025-05-13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独特的生命轨迹,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用坚持与热爱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傅华,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却以五十载如一日的坚守,在学雷锋、做好事与续写雷锋日记的征程中,铸就了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而他对阅读的热爱与分享,更成为其精神世界中熠熠生辉的璀璨光芒,诠释着“阅读分享是人生的一种幸福”的深刻内涵。请看12年前傅华老师真实的阅读生活。 傅华老师在阅读《中国教育报》 浩宇拍摄 一、少年立志:在阅读中扎根精神的种子 傅华的阅读人生,早在少年时期便已悄然启程。十岁的他,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开启了一生的道德长跑。而阅读,如同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滋养着他的成长。那时的傅华,堪称“读书迷”,白天在学校汲取知识,夜晚便沉浸在书海之中。为了能有一个读书的地方,他将三张炕桌摞起来当作“书桌”,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读就是深更半夜,甚至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在家人再三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熄灯休息。 中小学时代,傅华广泛涉猎各类经典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为他构筑起坚实的思想根基,让他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无产阶级的使命;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帝论》和《哲学笔记》,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深化了他对革命理论的认识;《毛泽东选集》(1—4卷)、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他锤炼党性、坚定信仰的指南。 文学作品同样在傅华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激发了他对正义的追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榜样;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让他看到了生活的苦难与奋斗的力量;中国作家的《林海雪原》、《红日》、《红岩》等作品,更是让他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丰富了傅华的知识储备,更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阅读中,他汲取着智慧与力量,在心中扎根下善良、正义、奉献的精神种子,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无私分享:以阅读搭建精神的桥梁 傅华天生不自私,他将阅读视为一种可以传递的快乐,一种能够分享的幸福。无论是中小学时代,还是青年时期,每当读到好书,他总是第一时间推荐给同学、朋友们,并与他们交流学习体会、读书心得。在往返上学的路上、出行坐车时,他手不释卷,一有感悟便与身边的人分享;在学校的教研室里,他阅读报刊杂志后,也会迫不及待地将其中的精彩内容介绍给同学。 恢复高考后,傅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师范院校。在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阅读分享的习惯。傅华用自己的无私分享,不仅成就了他人的梦想,更在彼此之间搭建起一座精神的桥梁,让阅读的力量得以传递和延续。 三、教育坚守:用阅读点燃学生的心灵 1979年8月,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科尔沁草原的一所农村乡镇中学工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一待就是35年。尽管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有限,但傅华对阅读的热爱从未减退,对分享的执着始终如一。 在学校里,即使年岁渐长,视力不佳,他依然坚持学习到深夜,或是凌晨几点就起床阅读。每当读到好书、精彩的文章,他便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推荐给其他老师和学生。他深知,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傅华将阅读与德育紧密结合。他精心挑选与雷锋精神、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主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推荐给学生,并组织读书分享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在分享中共同成长。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传递着阅读的乐趣和分享的价值,让学生们明白,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分享不仅能让自己收获快乐,还能温暖他人、照亮社会。 四、精神共鸣:在阅读中追寻时代的榜样 傅华对阅读的热爱,使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感知。2010年9月26日的夜晚,校园内教学楼建筑工地的灯光与北面教研室里傅华案头的灯光交相辉映。他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记者采写郭明义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报道,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报纸的空白处。郭明义的事迹如同一束强光,震撼着他的心灵,让他激动得彻夜难眠。 在日记中,傅华写道:“几天来,我一直很激动,昨天夜里又失眠了,是激动的,激动的原因不是别的,是郭明义,郭明义的事迹在媒体披露后,使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看来我并不孤立,郭明义就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兄弟、同志,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担当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这个历史重任。” 此后,傅华对郭明义的事迹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一方面在青少年学生中作郭明义事迹报告,讲述郭明义的感人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另一方面,他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在人民网微博发表评论,向人民微博推送相关报道,在博客专栏发表博文,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努力践行和弘扬郭明义精神。尽管2006年5月双眼因病手术尚未痊愈,视力很差,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展现出一位“当代活雷锋”的执着与担当。 傅华与郭明义,虽身处不同的岗位,却因对雷锋精神的共同坚守而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也为社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五、永恒传承:阅读分享的精神火炬 如今,傅华已过六旬,但他依然信念坚定、富有朝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与分享中。寒假期间,他在帮助家人操持家务之余,将大量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并计划开学后与学生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在他眼中,阅读分享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成为一种使命与责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幸福源泉。 傅华老师60岁生日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的一生,是与阅读相伴的一生,是无私分享的一生,更是践行雷锋精神的一生。他用阅读滋养心灵,用分享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信仰。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时代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在分享中收获幸福,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傅华,这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以阅读为舟,以分享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我们在追寻他的足迹时,感受到阅读分享的无穷魅力与永恒价值。(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