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华与《中国青年报》的岁月情缘 (五十)时间:2025-05-13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漫长的岁月里,傅华与《中国青年报》的故事,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长轴画卷,记录着跨越数十载的深厚情缘,承载着岁月沉淀下的真挚热忱。 傅华老师在浏览《中国青年报》几份剪报资料 冬冬拍摄 时光回溯到1963年,彼时年仅10岁的傅华还是新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校外辅导员——一位雷锋式的解放军战士,在讲述雷锋故事时,向少先队员们展示了刊登有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光辉题词的《中国青年报》。这张1963年3月5日的报纸,瞬间点燃了傅华的好奇心。在那个信息传播有限的年代,这份报纸成为了一扇窗,让年少的傅华窥见了广阔世界的一角,也让他从此与《中国青年报》结下不解之缘。从那以后,放学后、周日、节假日,傅华总会从学校老师那里借阅《中国青年报》,在油墨的清香中,开启他的阅报人生。在《中国青年报》的引领下,傅华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潮中,少年心中的善意与热情被充分激发。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打破了这份美好。《中国青年报》被迫停刊,对于读惯了这份报纸的傅华而言,生活仿佛失去了一抹重要的色彩。在小学毕业前夕、初高中求学生涯以及担任新立小学民办教师的日子里,傅华在迷茫与无奈中度过,心中始终盼望着能与《中国青年报》重逢。 这份期盼终于在1978年得到回应。当时就读于白城师院政史系的傅华,欣喜地得知《中国青年报》复刊的消息。在大学图书室里,他迫不及待地捧起复刊后的报纸,那熟悉的文字、亲切的排版,让他倍感温暖与兴奋。当从报纸上看到团“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的消息时,傅华激动不已,连夜以白城师院政史系团支部名义起草电文拍去贺电,并很快收到团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回电,这份回电在校园内引起热烈反响,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青年报》带来的契机。 1979年,大学毕业的傅华被分配到科尔沁草原深处的深井子镇中学任教。到校后发现学校订阅的报刊中有《中国青年报》,这一发现让他喜出望外。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报刊,而《中国青年报》始终是他的最爱。在傅华眼中,《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记者们总是站在时代前沿,深入社会采写报道,讴歌英雄模范,弘扬社会新风尚,其所秉持的追求真、善、美,弘扬时代正气的核心价值观,深深影响着傅华的思想与行动。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处于思想转型阶段,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未来充满困惑。《中国青年报》适时推出时代英模人物张海迪,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通过报纸传遍大江南北。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并配发照片,全方位展现张海迪的精神风貌。傅华被深深触动,他不仅认真学习《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关于张海迪的文章资料,还将其精心收藏。张海迪的精神成为傅华人生路上的灯塔,在他经历1984年胃穿孔手术和2006年双眼青光眼、左眼视神经萎缩手术时,给予他战胜病魔的勇气;在工作中,激励他敬业爱岗、带病坚持工作。傅华还将张海迪的事迹讲给学生听,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挽救了许多年轻的生命。 通过《中国青年报》,傅华还结识了众多英雄人物和社会名流。比如著名演讲大师李燕杰,八十年代初,《中国青年报》发表通讯《启迪青年人心灵的人——李燕杰》,让傅华深受震撼。此后,他持续关注报纸上关于李燕杰的报道,对其德才愈发敬佩。1990年,傅华怀着崇敬之情写信给李燕杰,并得到回信,还在李燕杰的介绍下加入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获得与大师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人生遭遇坎坷时,李燕杰赠予傅华的书信和条幅,给予他坚定的信念和力量,帮助他度过艰难岁月。 傅华老师收藏的《中国青年报》 冬冬拍摄 在傅华的人生中,《中国青年报》不仅是精神指引,还成为他传递爱心的纽带。1991年南方洪涝灾害,傅华心系灾区,将女儿的保健费捐出,在他的带动下,班上7名学生也捐出零花钱。傅华写信给《中国青年报》社编辑、记者,请他们转交捐款和信件,最终收到民政部对学生们的表扬信。1993年,傅华读到《中国青年报》报道的贵州麻风村自立小学的故事,被师生们的坚守所打动,特意定制20条红领巾寄去,收到了师生们饱含感激的回信。 2010年《中国青年报》对郭明义事迹的报道,再次在傅华心中激起波澜。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傅华对郭明义的事迹格外关注。他积极阅读相关报道,撰写体会文章,还与《中国青年报》记者交流。傅华的体会文章在“中青在线”发表后,他对《中国青年报》的感情愈发深厚。此后,他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郭明义事迹,举办60多场宣讲,撰写50多篇文章,在微博上发表500多条评论,为弘扬郭明义精神不遗余力,并因此有机会与郭明义本人见面交流。 2012年3月2日在北京傅华老师和“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职工报》记者刘然拍摄 傅华老师文章发表在《今天你奉献了吗》一书,详见127——129页 冬冬拍摄 从年少时的初次相遇,到人生各个阶段的相伴,《中国青年报》早已融入傅华的生命。它见证了傅华的成长、奋斗与奉献,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这份跨越岁月的情缘,不仅是傅华个人生命历程的生动写照,更展现了《中国青年报》在时代发展中,对无数读者心灵的滋养与引领,书写着一段段温暖而动人的篇章。(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