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平凡日子里的精神光芒:傅华的难忘一天 (五十一)
详细内容

平凡日子里的精神光芒:傅华的难忘一天 (五十一)

时间:2025-05-16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日子看似平凡,却因蕴含着非凡的意义而成为生命中熠熠生辉的印记。2014年4月15日,对于傅华来说,就是这样一天。这一天,从清晨的简单家务开始,到深夜的沉沉睡去,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信仰的力量和教育的深情,勾勒出一位平凡教育工作者不平凡的精神图谱。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阅读《雷锋》杂志  文静拍摄


一、候车室里的暖心劝导:善意点亮他人生命


清晨,傅华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拖地板、打扫室内卫生,整理好一切后,匆忙赶向松原客车站。原本计划乘坐8:30分的车,却因稍晚一步,只能改买9:30分的车票,在14号检票口旁的椅子上静静候车。


候车期间,两位来自深井子镇的中年妇女的对话,打破了平静。其中一位傅华认识的孙某,在谈及自家遭遇时,突然情绪崩溃,痛哭流涕:“傅老师,您说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好,我真想死,真的一天都不想活了。”原来,孙某与养父打了几年官司,养父不仅与养母分居,还断绝了与她的父女关系,将患病的养母抛给她照顾。本就因瘫痪女儿需要照料而生活艰难的她,又多了一份沉重的负担,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创伤,让她的精神濒临崩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傅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前劝慰:“千万千万不能这样想不开啊。你想想看,你死了,你的养母卧病在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自理,全靠你伺候;你死了,你的瘫痪女儿怎么办?靠谁照顾她;你死了,你的家庭、你的丈夫,你的母亲、女儿全都毁在了你的手里。你不能这样自私,这样犯傻。”整整50多分钟,傅华苦口婆心,从亲情、责任等角度耐心开导,终于让孙某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还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孙某,承诺会继续做其思想工作,并设法劝说对方,推动事情公平和解。这一幕,展现出傅华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同情和主动担当,他用温暖的话语,为身处绝望边缘的人点亮了希望的曙光。


二、追寻信仰的脚步:理论学习强化党性修养


上午10:12分,傅华抵达深井子镇车站。下车后,他没有片刻停留,直奔深井子镇党委办公室。在这里,他从学生立东那里找来几本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材料,包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和《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这些书籍,是他提升理论素养、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源泉。


傅华对党的忠诚与信仰,早已融入生命。自1974年1月28日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94年6月7日正式入党,整整20年的时光里,他先后写了25份入党申请书,并坚持撰写思想汇报。入党后,这份坚持依然未变,每半年撰写一份思想汇报,至今已累计约30万字。在他心中,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加强党性修养,是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持信仰坚定的重要途径。此次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材料的学习,更是他紧跟党的步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三、教育情怀的坚守:三尺讲台书写无悔人生


上午10:49分,傅华来到海勃日戈镇中学,这里承载着他35年的青春与汗水。大学毕业后,他便扎根于此,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学生。35年来,他先后放弃了5次进城教学、转行、提干的机会,面对他人“你后悔不?”的疑问,他总是坚定地回答:“不后悔!”


在他眼中,党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挚爱。从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在新立小学担任5年民办教师,又到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工作了35年,除患病手术、病休外,他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即便即将退休,他依然满怀眷恋:“真的不情愿离开自己工作岗位、离开自已心爱的学生、离开三尺讲台。”他深知,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人退心不退”,他要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因为“我的梦、中国梦,尚未实现,追求无穷期,奉献无止境,奋斗在路上”。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


四、师生情谊的深厚:课堂内外的温暖互动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谈理想、人生  浩宇拍摄


傅华的到来,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孩子们,看到他仿佛看到了久违的亲人,纷纷围拢过来,强烈要求他讲一节德育课。午休时,学生们分批来到值班室看望他,师生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能与更多学生交流,傅华不得不每隔5—8分钟就“下逐客令”,但学生们依然热情不减,一波刚走,一波又来。


从学生口中得知,海勃日戈镇后闫家子村一年(4)班学生秀岩已辍学两周,傅华立即行动,通过秀岩的好朋友获取其母亲的电话号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并耐心劝说秀岩返校读书或下学期插班重读。在他的努力下,家长答应配合,秀岩也表示会考虑。


应一年(3)班班主任董秀东老师和学生们的邀请,傅华在该班作了题为《像雷锋那样见贤思齐、追求完美,做道德高尚的人》的专题演讲。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被他的讲述深深打动,掌声阵阵,有的学生甚至感动落泪。看到这一幕,傅华也不禁湿润了眼眶,他感慨道:“我感到在这世上,能当上老师真幸福!”


下课铃声响起,教室瞬间沸腾,学生们纷纷围上来,有的索要通信地址,有的询问手机号码,有的希望添加QQ号,还有的学生让他签字留念。傅华虽因着急回家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而婉拒,但内心满是感动。


然而,当他准备离开时,又被一年(4)班的学生拦住。孩子们“推推搡搡、拉拉扯扯”,坚持要他讲一节课,并希望他能多留几天。面对孩子们的热情,傅华既无奈又欣慰,最终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又为一年(4)班的学生上了一节精彩的德育课。在热烈的掌声中,傅华结束了演讲,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簇拥着他走出教室。这一天,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傅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选择。


五、细微之处见真情:善意传递温暖社会


结束了在学校的行程,傅华返回松原客车站。由于携带了大半塑料袋报纸和20封信件,他本想打车回家。这时,一辆三轮车开了过来,司机冯师傅要价八元,傅华表示出租车只需五元,且自己眼睛做过手术,受不了三轮车行驶时的大风。但冯师傅再三恳求,希望他能乘坐,最终傅华以6元的价格上了车。


途中交谈得知,冯师傅今年60岁,身有残疾,无法开出租车,只能靠三轮车维持生计。老伴没有工作,还患有糖尿病,需要他照顾。了解到冯师傅的困境后,傅华心生同情,付给了他10元车费。冯师傅十分感激,坚持要找零,傅华婉拒道:“您不要客气了,请您收下吧。”下车时,冯师傅看到傅华拿的东西很沉,还想再送他一段,傅华考虑到冯师傅的身体状况,谢绝了他的好意。冯师傅感激地说:“谢谢啦!今天我运气真好,能碰上你这样的好心人。”这一小小的善举,展现出傅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传递出社会的温暖与善意。


六、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温暖背后的力量


回到家中,傅华向老伴文静分享了在学校与孩子们相处的经历,提及学生们热情挽留的难忘情景。老伴欣慰地说:“当老师,能当到你这种程度,就可以了,我真为你感到自豪!”简单的话语,饱含着对傅华的理解与支持。


饭后,傅华意外发现一年(4)班小女孩魏丽宇写给他的信。信中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傅华深受感动,反复阅读信件,并在信上写下回复。这一天,傅华经历了太多的感动与温暖,尽管疲惫,但内心充满喜悦。带着这份满足,他沉沉睡去,虽然未能在当天记录下所有的感受,但这一天的经历,早已深深铭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珍贵的回忆。

2014年4月15日,这看似普通的一天,却因傅华的善良、担当、坚守和奉献而变得意义非凡。他在候车室的暖心劝导,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彰显出坚定的信仰;在教育岗位上的执着,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学生们的深厚情谊,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对陌生人的善意,播撒着社会的正能量。这一天,是傅华人生的一个缩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教育工作者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为身边的人带来了温暖与力量。(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