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墨载初心:十九载媒体笔下傅华老师的雷锋精神传承之路 (七十七)时间:2025-05-24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1993—2012年的十九个春秋里,纸媒的笔触如同一支支灵动的画笔,在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傅华老师践行雷锋精神的壮丽图景。从地方报刊到全国性媒体,一篇篇报道、一幅幅文字,将傅华老师在乡村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弘扬雷锋精神的事迹,传递到万千读者心中,见证了一位平凡教师如何成长为时代精神的标杆,也让雷锋精神在文字间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注:此文中因篇幅所限更多的纸媒报道不一一列举】 图片中部分纸媒对傅华老师事迹报道 冬冬拍摄 1993年11月,《中学生博览》刊登孙奎健采写的《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这篇文章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社会关注傅华老师的涟漪。文章以诗意的笔触,初步展现了傅华老师高尚的品格与教育情怀,让更多人开始认识这位在草原深处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此后,《松原日报》成为传播傅华老师事迹的重要阵地。1994年艾琳写的《品若梅花》、1996年于青春写的《五百元钱的故事》等报道,1996年9月10日《松原日报》庆祝教师节专版刊登了本报记者王庆国、刘德喜采写的文章——《融身草原,精炼人生》,通过挖掘傅华老师生活与工作中的具体事例,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他助人为乐、关爱学生、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质。1999年3月23日《松原日报》第五版刊登了本报记者哈斯朝鲁采写的文章——《灿烂的星光下师爱无语》,报道了付华爱生的故事。同一版上又刊发了深井子中学高中部分学生来信——《他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这些早期报道,如同精心培育的种子,在读者心中埋下了对傅华老师敬意的种子,也为后续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傅华老师的事迹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强。2002年7月15日,《吉林日报》刊登记者刘向华、程光采写的通讯报道——《萨日朗花香草原》,将傅华老师的事迹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文章中,傅华老师在乡村教育中践行雷锋精神的种种举措,如组建学雷锋小组、资助贫困学生、创新德育方式等,被一一呈现,让全省读者看到了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同年,《文明导刊》刊登宋凤国(松原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玉林(松原市文明办主任)、彭万里(前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撰写的文章——《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从更高的视角对傅华老师的精神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强调了他在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些省级媒体的报道,如同强劲的东风,让傅华老师的事迹走出了松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了关注与共鸣。 松原市《视听导报》第三版开辟专栏“付华德育信箱”,每周发表一封傅华老师写给青少年学生一封书信 冬冬拍摄 2003年,傅华老师的事迹迎来了传播的高潮。10月20日《现代教育报》第三版刊发本报记者朱寅年采写的长篇通讯《道德长跑》一文,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傅华老师四十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的人生历程。文章中,傅华老师记道德日记280多万字、做好事数万件等震撼人心的事迹,以及他在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探索,如“付华德育信箱”“德育订单”等,让全国教育界为之瞩目。这篇报道如同火炬,照亮了傅华老师的精神世界,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雷锋精神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此后,《新文化报》、《视听导报》等媒体也纷纷加入报道行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挖掘傅华老师事迹的内涵,让他的精神传播得更广、更深。 在众多报道中,傅华老师在德育工作上的创新与贡献成为重点关注对象。2004年3月2日,《松原日报》刊登的图片新闻《付华“德育信箱”》,直观地展现了傅华老师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桥梁的举措。这个小小的信箱,成为了学生们倾诉心声、寻求帮助的重要渠道,傅华老师通过一封封回信,给予学生们温暖与指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德育工作的真谛。2006年6月19日《新文化报》任飞林记者报道的《签“德育订单”要做忘年交》,则展现了傅华老师在德育方式上的创新。他与学生签订“德育订单”,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这种独特的德育方式,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有效地将雷锋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德育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松原日报》对傅华老师的事迹报道 冬冬拍摄 这些纸媒报道不仅记录了傅华老师的事迹,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傅华老师的事迹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在艰苦的乡村环境中,坚守教育岗位,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用雷锋精神滋养学生心灵的做法,为同行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许多教师受到他的启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努力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傅华老师的事迹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坚守与奉献,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道德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向善向上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他的感染,纷纷加入到做好事、献爱心的行列中,为社会增添了温暖与正能量。 十九年间,纸媒对傅华老师事迹的报道,构建起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传播体系。这些报道,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了傅华老师践行雷锋精神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傅华老师的事迹与精神,通过纸媒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这些文字将继续发挥力量,激励着更多人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