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被权力阴影遮蔽的求学路:傅华的优秀与社会的不公 (一百一十一)
详细内容

被权力阴影遮蔽的求学路:傅华的优秀与社会的不公 (一百一十一)

时间:2025-06-1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1975年的新立大队,一份饱含群众赞誉的《群众评议记录》,承载着傅华同志令人钦佩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然而,这份满载民意的推荐书,最终却未能为傅华换来应有的大学深造机会。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权力的滥用与“不正之风”,无情地将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的求学梦想击碎,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光芒与残酷现实的激烈碰撞。


图片1.png

1972年8月1日高中时期同学留影(第二排右一是傅华)  佚名摄


傅华同志的优秀,在群众的描述中熠熠生辉。在思想学习上,他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书用功刻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面对不良倾向敢于斗争,思想政治觉悟极高。在生产队的义务劳动中,他总是利用假期、节日和休息时间,不计报酬地付出汗水。为办好政治夜校,他不惜熬夜备课,只为让社员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学习时带头分享体会,批判时勇当先锋。在教育事业上,他更是全身心投入。自1973年担任民办教师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便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赢得了学校、群众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后还坚持为落后学生补课、家访,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对学校事务关怀备至,对学生更是呵护有加。学生缺少学习用品,他慷慨解囊;学生受冻,他脱下自己的棉衣;在1975年夏季除草大会战中,突发狂风暴雨,在危急时刻,他不顾自身安危,全力保护学生。在与学生的劳动中,他以身作则,甚至比学生干得更多、更好。


图片2.png

傅华在日记扉页上写下的誓言  冬冬摄


回顾傅华的成长历程,他的优秀绝非偶然。自1963年起,他便踏上了学雷锋的道路,十二载春秋,初心不改。小学时期,他就以校为家,爱护集体财物,热心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劳动,主动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服务,还组织同学参与生产队义务劳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多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标兵,便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证明。


然而,如此优秀的傅华,在1974年和1975年连续两次的大学推荐中,都未能如愿以偿。本该属于他的大学名额,被当地主管领导利用职权,公然给了自己的亲友。这种行为,是对公平正义的公然践踏,是权力滥用的不正之风。在那个推荐上大学的年代,本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才华的优秀青年选拔出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但部分权力持有者却将这一神圣的制度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不顾群众的呼声,无视候选人的优秀表现,仅凭一己私欲,就将珍贵的教育资源据为己有。


图片3.png

1975年3月23日前郭党校学习留念(前排左一是傅华)  佚名摄


傅华被剥夺上大学的机会,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更是社会的损失。以他的品德和才华,如果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但现实却是,他的梦想被权力的阴影无情吞噬。他或许曾满怀期待,期待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或许曾日夜憧憬,憧憬着在知识的殿堂中汲取养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这一切都在权力的滥用操作下化为泡影。


这种不正之风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和公平性。它让那些默默付出、努力奋斗的人寒了心,也让许多有潜力的人才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群众们对傅华的高度认可和极力推荐,与主管领导的自私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地看到傅华的优秀,也真诚地希望这样的好青年能够得到应有的机会。但权力的滥用,却让群众的期望落了空,让公平正义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50年前的这段往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它提醒着我们,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都不应被容忍。只有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贯彻,才能让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傅华的遭遇,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也应成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打击腐败行为的警示与动力。(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