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丰碑的诗意镌刻——论《傅华之歌》与《再写傅华》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图谱 (一百一十三)时间:2025-06-1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松原大地的文化长卷中,于彦伟创作的《傅华之歌》与《再写傅华》犹如两枚镌刻着时代精神的印章,以诗歌的形式定格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崇高品格。二十年前,这两首诗在《郭尔罗斯》报与松原党报上发表,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更以文学的力量为傅华这位“文明市民标兵”、“师德标兵”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诗歌通过对傅华事迹的艺术化呈现,将个人的奉献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诗意的表达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时代启示。 傅华老师在读书学习 冬冬摄 一、英雄形象的诗意建构:超越具象的精神符号 诗歌以极具张力的对比开篇:“我曾赞美过高山/然而,高山没有你的品格/我曾赞美过大海/然而,大海没有你的襟怀”,通过将傅华的精神品质与自然伟力相比较,瞬间赋予其超越性的崇高感。这种意象化的表达,打破了传统人物赞歌的直白叙述,将傅华从一个具体的乡村教师形象,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高山与大海作为人类文明中永恒的崇高意象,在此成为傅华品格的陪衬,凸显出其精神境界的非凡高度。 诗人通过具体事迹的铺陈,将傅华的奉献精神具象化。“五保户的庭院里/流着你辛勤的汗水”“灾区人民的心中/淌着你爱的清泉”,这些细节描写勾勒出傅华作为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担当。他不仅在三尺讲台上“铸魂育人”,更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着“济困扶贫”的使命。诗歌中“矛盾的邻里间/又充盈了和睦的笑语”“绝望者生命的灰暗/被你炽热的火焰重新点燃”等表述,展现了傅华以个体力量影响社会、温暖人心的过程,使英雄形象从抽象的精神符号回归到有血有肉的现实存在。 傅华老师在白城师范学院校园外留影 冬冬摄 二、时代精神的诗性诠释:雷锋精神的当代延续 《傅华之歌》与《再写傅华》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们将傅华的事迹与“雷锋精神”紧密相连。“四十年的雷锋路/写意人生无悔的诗篇”,这句诗直接点明傅华精神与雷锋精神的传承关系。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传统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傅华“放弃进城,扎根草原”“不图索取,只求奉献”的选择,成为对“雷锋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诗人通过诗歌的传播力,将傅华塑造成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乡村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再写傅华》中,诗人以“我不写他爱生如子视校如家/也不写他济困扶贫心忧天下”的否定式表达,转而聚焦傅华的三句“作为”——“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使党旗更加鲜红”“作为教师,我愿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作为公民,我热爱着自己伟大的国家”。这三重身份的宣言,构成了傅华精神的核心框架:党性、师魂与家国情怀的统一。这种表达不仅展现了傅华的精神境界,更揭示了一个时代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始终与社会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 傅华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思政课 浩宇摄 三、语言艺术的哲学张力:朴素话语中的精神崇高 诗歌的语言风格呈现出“大巧若拙”的美学特征。诗人摒弃华丽的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朴实的语言/传承了时代精神/铿锵的话语/昭示了民族之魂”。这种语言策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一个追求物质利益与感官刺激的时代,傅华的“朴实”与“铿锵”话语,恰如一股清流,提醒人们精神的崇高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行动的纯粹与信念的坚定。 诗歌中“无私奉献终会赢得荣誉/而无私奉献决不是为了赢得荣誉”的辩证表达,将傅华的精神境界推向哲学高度。它揭示了奉献精神的本质——真正的高尚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坚守。这种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超越,使诗歌具有了永恒的思想价值。诗人通过对傅华精神的歌颂,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石。 四、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精神引领与价值重塑 这两首诗歌的社会影响力,不仅在于对傅华个人的赞美,更在于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二十年前的发表过程中,诗歌借助党报与地方报刊的传播平台,将傅华的事迹与精神扩散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这种文学叙事与主流媒体的结合,使傅华从一个地方性的英雄人物,升华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精神标杆。 诗歌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形象,从而增强了精神引领的感染力。当读者在诗行中感受到傅华“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的执着时,实际上也在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种文学对社会的介入,体现了诗歌作为“时代号角”的社会功能——它不仅反映现实,更塑造现实,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于彦伟的《傅华之歌》与《再写傅华》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对一位乡村教师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呈现。它们既是对傅华个人的赞歌,也是对雷锋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诗意礼赞。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诗篇,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私奉献、坚守责任的精神 永远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源泉,而文学的使命,就在于用诗意的语言为这些精神丰碑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于彦伟《傅华之歌》、《再写傅华》两首诗附后: 傅华之歌 深井子镇中学 于彦伟 我曾赞美过高山 然而,高山没有你的品格 我曾赞美过大海 然而,大海没有你的襟怀 四十年的雷锋路 写意人生无悔的诗篇 不必说五保户的庭院里 流着你辛勤的汗水 不必说灾区人民的心中 淌着你爱的清泉 矛盾的邻里间 又充盈了和睦的笑语 绝望者生命的灰暗 被你炽热的火焰重新点燃 ............ 有人说你傻 放弃进城,扎根草原 有人说你痴 不图索取,只求奉献 这就是平凡的你呀 践行党章,终守诺言 这就是真实的你呀 铸魂育人,情满人间 再写傅华 我曾写过《傅华之歌》 让“雷锋精神”注入人们的心窝 今天,我再次拿起了笔 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刻 我不写他爱生如子视校如家 也不写他济困扶贫心忧天下 我只想让人们听一听 一位乡村教师发自肺腑的话 “作为党员,我有责任 使党旗更加鲜红” “作为教师,我愿把青春 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公民,我热爱着 自己伟大的国家” 朴实的语言传承了时代精神 铿锵的话语昭示了民族之魂 我坚信:无私奉献终会赢得荣誉 而无私奉献决不是为了赢得荣誉 善良的人啊,请您记住吧 在松原大地上 有一位十大“文明市民标兵”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傅华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 有一位“师德标兵”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傅华 【注:诗歌作者于彦伟的《傅华之歌》写于2003年;《再写傅华》写于2004年第二十个教师节前夕。《傅华之歌》转自《郭尔罗斯》报(校园文化专刊)2003﹒4总第2期。《再写傅华》转自《郭尔罗斯》报(校园文化专刊)2004﹒9总第19期。同期《松原日报》也刊登过。】(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