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火炬的时代传递:傅华先进事迹报告会中的信仰力量与青年担当 (一百一十六)时间:2025-06-2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5年前,当70多本“雷锋日记”在光影中徐徐展开,当57年学雷锋的足迹化作MV里震撼人心的画面,白城师范学院会议中心内,一场跨越半世纪的精神对话正在上演。2020年11月17日,“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第三场报告会,以傅华老师的人生叙事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关于信仰、奋斗与传承的时代画卷。这场报告会不仅是对一位乡村教师道德实践的礼赞,更是一次面向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赋能——在傅华老师“从心做起”的雷锋精神诠释中,在教育家李镇西、雷锋班班长宋若波的殷切寄语里,在300余名师生湿润的眼眶中,我们看到了精神火炬如何在代际传递中迸发出照亮未来的光芒。 2020年11月17日傅华在白师会议中心作学雷锋事迹报告 佚名摄 一、生命叙事的精神解码:从“小我”到“无我”的境界跃升 傅华老师以《奋斗,永远在路上》(——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为题的报告,本质上是一部用57年光阴书写的精神成长史。当他回忆“学雷锋最初动机就是想当雷锋式的人民英雄,进京见毛主席”时,坦诚的初心引发了全场会心的微笑——这种朴素的英雄主义向往,经过三次思想飞跃,最终升华为“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使党旗更加鲜红”的使命担当。从少年时期为五保户扫院子的懵懂善举,到在职时480余场英雄事迹报告会,再到退休后62场学雷锋事迹报告会仍然奔波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路上,傅华用英名领袖“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隐喻,揭示了道德实践的本质:不是突发的崇高,而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会场上白师校友们在聆听傅华老师报告 佚名摄 在“难忘的人生经历”篇章中,傅华讲述的三个救人故事成为精神境界的最好注脚。1980年冒雨步行9小时90华里返校授课的身影,与放弃护理产后大出血的妻子导致孩子夭折的抉择,构成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坐标;而挽救21名轻生者的经历,则让他深刻体会到“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的生命哲学。“工作比什么都重要”的朴素认知,在当代青年眼中或许难以理解,但当傅华展示那些泛黄的日记——其中记录着他为贫困学生交书费、背着残疾女孩过河上下学、带领学生搭建"雷锋桥"的点滴——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无我”境界,便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人,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不难,难的是用57年去做同一意义的大事。”大学同学丛莲威的评价,道破了傅华事迹最珍贵的特质——坚持。57年、数万件好事、12万余元捐款、3条挽救的生命、21名被唤醒的轻生者,这些数字背后是日均数件好事的惊人坚持。当傅华说出“学雷锋57年,我的秘诀是‘真学实做’”时,台下鹤城书院的学员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他们捕捉的不仅是一个道德榜样的经验之谈,更是破解当代“意义焦虑”的精神密码。 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校园讲台到社会课堂的价值共振 报告会现场播放的记录傅华学雷锋征程的MV,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当屏幕上闪过傅华背着残疾女孩过东大河的背影、与学生们在"雷锋桥"上欢笑的合影、在政治夜校油灯下备课的侧影时,不少师生的眼眶湿润了。“傅华老师比我父亲小三岁,我父亲也是在农村当了一辈子老师,都给我听出眼泪了”。现场一位老师的低语引发了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源于对乡村教育艰辛的共情,更源于对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正如雷锋战友乔安山的寄语所言:“当好雷锋精神的种子,传承红色基因”,傅华的故事充分见证了这一点。 教育家李镇西“掌握真实本领,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嘱托,在傅华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鲜活印证。1979年白城师院政史系毕业的他,放弃5次进城机会,选择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将白师“厚德、明辨、博学、笃行”的校训践行到极致。他创造的“慢班逆袭”教育奇迹——将全县倒数的班级带到仅差快班1—2分的成绩——证明了精神力量对知识传授的赋能作用。当傅华展示学生们当年的满分政治试卷时,台下的辅导员们若有所思: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像傅华那样“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成为亟待解答的命题。 微博评论中“傅老师才是最该追的‘明星’”的感慨,揭示了报告会的深层意义——它重构了青年学子的“追星”坐标系。时任白师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岩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付华老师是一个用心用情的‘追星族’,他追的星是全中国人民学习的道德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用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案例为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作为白师杰出校友,傅华老师书写了白师人砥砺奋斗的生动传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仿。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生逢其时的新时代,更多的白师学子一定会接过傅华老师手中的接力棒,写出更新更美的白师故事。”在娱乐偶像层出不穷的时代,傅华用57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明星,是那些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的人。“一生与雷锋结缘,一世与雷锋精神同行”的人生誓言与“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行动感召,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精神磁场。正如大学同学宋福国所言:“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仍能坚守信念,真是难能可贵的义举!”这种坚守本身,就是对当代青年最好的价值观教育。 三、代际传承的精神接力:从感动共鸣到行动转化的实践路径 “白城师范学院校外辅导员”聘书的颁发,标志着傅华精神正式融入白师的育人体系。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吴宏伟宣读的韩颂东寄语,与傅华“把雷锋当做尺子和镜子”的自我要求,共同构建了“学习—实践—反思”的闭环。在互动环节,一位学生提问:“在物质诱惑面前,如何保持初心?”傅华展示的1975年《群众评议记录》给出了答案——那份记录着他被“后门”挤掉大学名额却依然坚持行善的史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当你把做好事当成生活习惯,就不会纠结于回报”,这句朴实的回答,引发了持久的掌声。 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吴宏伟代表学校为傅华颁发“校外辅导员”聘书, 报告会后的留言区成为精神发酵的沃土。“宣传傅华事迹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认知,与“一件事坚持这么久,照片里都是故事”的震撼,展现了传播效果的立体化。更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具体的行动转化:有学生表示要组建“雷锋日记研读小组”,有辅导员计划将傅华的“真学实做”理念融入班会设计,还有鹤城书院学员发起“每日一善”打卡活动。这种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变,正是傅华所期待的“雷锋精神种子”的萌发。 大学同学张喜民的赞联“学雷锋做好事矢志不渝堪称世之典范,讲道德献爱心历久弥坚可谓一代英模”,将个人事迹升华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傅华的故事提示我们:奋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守、每一次付出中。当报告会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合唱中结束时,300余名师生的歌声里,既有对榜样的致敬,更有对自身使命的承诺——这或许就是精神传承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基因,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四、精神坐标的时代意义:从个体实践到文化符号的价值重构 部分纸媒报道傅华老师学雷锋事迹 冬冬摄 傅华的事迹之所以能引发跨越年龄、职业的共鸣,在于他用一生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如何让精神保持挺立?“东北草原上的活雷锋”这一称号,不仅是老百姓、新闻媒体的赞誉,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它代表着一种超越功利的生活方式,一种对抗精神解构的文化力量。当傅华说出“雷锋是我的青春偶像,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实际上重构了“偶像”的内涵:真正的偶像,是那些让你成为更好自己的精神存在。 在报告会的延伸影响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文化力量的辐射效应。中央电视台《新闻观察》等80多家媒体的报道,使傅华的故事从校园走向社会;“吉林好人”、“全国第三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将个体实践上升为社会价值认同;而480多场英雄事迹报告,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神传播网络。这种传播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共鸣——正如傅华在留言中所说:“大家给予我的高度评价是对我莫大的精神鼓励,但同时我也深感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理想,需要的是继续努力、加倍奋斗。”这种互动本身就构成了精神传承的生动实践。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傅华的57年学雷锋之路,恰是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缩影。从60年代的雷锋热,到改革开放后的价值多元,再到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傅华的坚守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思想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向善的力量永远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底色,而雷锋精神,正是这底色中最明亮的光。当白城师范学院的师生们接过傅华手中的接力棒时,他们延续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善举,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 结语:在奋斗中续写精神的史诗 当报告会的灯光渐暗,傅华老师佝偻但依然挺拔的身影消失在后台时,会议中心里久久不散的,是一种名为“希望”的精神能量。那些湿润的眼眶、紧握的拳头、手机里密密麻麻的笔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傅华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奇,而是触手可及的可能。正如大学同学任东升所言:“傅华提炼出人生的哲理,非常难能可贵”,这种哲理的核心在于: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坚守。 在这个需要榜样的时代,傅华用57年的人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学习、可践行的精神范本。他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一定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伟人,更可以是像他这样,在平凡岗位上把一件好事做到极致的普通人。当白城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在“每日一善”的实践中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谛时,当更多人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日常行动时,傅华所代表的精神火炬,便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点燃了燎原之火。 这或许就是这场报告会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先进事迹的宣讲,更是一次精神力量的传递;不仅是对一个人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肯定。在傅华“一生一世都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誓言中,在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承诺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延续与拓展——这是最厚重的经典,最动人的传承,最有力量的时代答卷。(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