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半个世纪的坚守:傅华用行动书写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一百三十四)
详细内容

半个世纪的坚守:傅华用行动书写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一百三十四)

时间:2025-07-07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建党104周年华诞之际,傅华的思想汇报如同一封穿越半个世纪的信笺,字里行间凝结着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从1974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到1994年终于加入党组织,20年间25份入党申请书、20万字思想汇报,记录着他向党组织靠拢的坚定步伐;入党后31年,每半年一份思想汇报从未间断,累计10万字,延续着他对党性修养的终身践行。51年来,30万字的思想轨迹背后,是一名普通党员用生命诠释“忠诚”二字的动人篇章。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读书——陈雅娟著作《雷锋辅导我一生》  文静摄


一、信仰的淬炼:二十年执着向党的坚守


傅华的入党之路,是一场跨越二十年的信仰修行。1974年1月28日,当年轻的傅华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条向党组织靠拢的道路会走得如此漫长。二十年间,他以平均每年1.25份的频率递交入党申请,每一份都承载着对党的赤诚之心;20万字的思想汇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他在教育一线践行雷锋精神的真实记录——在新立小学当民办教师时,他带领学生劳动总比别人多干一倍或数倍;在深井子中学任教时,他用微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用51年道德修养日记记录精神成长。


这种执着源于他对党的深刻认知。在傅华看来,入党不是功利的选择,而是信仰的归宿。1981年9月6日,28岁的他写信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拜师求教,信中写道:“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对我国‘四化’建设,是有益处的”,字里行间流露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向党靠拢的思想基础。二十年间,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无论个人遭遇多少挫折,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让20年的等待成为党性修养的珍贵淬炼。


1994年6月7日,当傅华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时,他明白这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正如他在思想汇报中所写:“入党誓言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承诺”,这份承诺,他用接下来的31年、乃至一生去践行。


二、行动的见证: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忠实传人


2025年上半年的思想汇报,如同一幅傅华践行党员使命的全景图。从1月到6月,从央视融媒到《澳门法治报》,20余家媒体的30余篇报道,记录着这位“东北草原上的活雷锋”的平凡善举;从小学到高校,从社区到青年志愿者协会,9场学雷锋事迹报告,展现着他传播正能量的执着身影。这些不是刻意为之的“政绩”,而是一名党员将信仰转化为行动的自然流露。


在蒙古族实验小学的报告会上,他以《学习雷锋 爱国奉献》为题,结合自己62年学雷锋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奋斗永远在路上”;在白城师范学院优秀校友励志论坛上,作为“优秀校友”的他,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一辈子学雷锋,一辈子做雷锋》的人生选择;在前郭县妇联主题党日活动中,他以《学雷锋铸党魂》为题,诠释着入党誓言与雷锋精神的内在契合。每一场报告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真实而动人——当他讲到用54年的“饮水思源”刷牙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时,当他提及62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的习惯时,台下的掌声是对一名党员最好的致敬。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坚守:半年续写181篇雷锋日记,累计10.3万字,平均每天570字的记录,是他与自己灵魂的对话;阅读《雷锋辅导我一生》时写下的批注,字里行间是对榜样精神的深刻体悟;将陈雅娟的题词转交给前郭县实验小学,是他对雷锋精神传承的责任担当。这些细微之处,恰如他常说的“善小而为”,却汇聚成共产党员最动人的暖心形象。


三、党性的延续:三十一年永不褪色的初心


对傅华而言,入党不是党性修养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31年来,他坚持每半年向党组织汇报思想,这份“雷打不动”的坚持,源于他对党员身份的敬畏。在2025年的这份思想汇报中,他既客观列举媒体报道和报告场次,也坦诚反思“读书时间相对少了”,这种“有成绩不夸大,有不足不回避”的态度,正是党性修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生动体现。


他的党性修养,体现在对“党员”称谓的深刻理解中。作为中国雷锋报讲师团副团长,他从未将这一身份视为荣誉,而是当作责任——当北京雷锋宣讲团制作8期视频报道他的事迹时,他更关心的是“能否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雷锋”;当入选中国日记文化研究院院士时,他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日记传播正能量”。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是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图片5.png

优秀校友傅华思政讲坛:践行雷锋精神 培育高尚品德  学生记者摄


在白城师范学院与140名大学生分享62年学雷锋心路历程时,傅华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讲述了母亲临终前劝他“别再学雷锋了”时的内心挣扎,讲述了面对他人质疑时的坚定选择。这些真实的生命体验,让年轻人明白:党性修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每一次选择中坚守初心;党员身份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化于心的责任担当。


四、精神的传承:一名党员的时代答卷


傅华的故事,回答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党忠诚”的生动诠释——不是口号式的表态,而是51年如一日的思想汇报;不是阶段性的热情,而是从青年到老年对信仰的始终如一。20年入党路上的执着,31年党性修养的坚持,62年学雷锋的践行,构成了他对党忠诚的三重维度。


在他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作为教师,他41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用“身教重于言教”培育学生;作为党员,他退休后仍奔波于学校、社区,利用报告会传播雷锋精神;作为普通人,他坚持“日行一善”,从拾金不昧到资助学生,用点滴善举温暖社会。这种“把平凡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坚守,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注解。


当傅华在“红色家风润初心 七一党员筑忠诚”主题党日活动中讲述《学雷锋铸党魂:一份永不褪色的入党誓言》时,他或许会想起父亲——那位建国初期农村合作社主任,那位“把集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老人。从父亲到傅华,红色基因的传承告诉我们:党性修养从来不是孤立的修行,而是代际相传的责任;党员的忠诚,不仅要写在思想汇报里,更要融入血脉中,传递给下一代。


结语:用生命书写的党性答卷


51年30万字的思想汇报,20年入党路上的执着,62年学雷锋的坚守——傅华用一生的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是历经岁月考验而初心不改;真正的党性,是融入日常点滴而始终如一;真正的党员,是在平凡岗位上用生命诠释信仰,并能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图片6.png

傅华老师在写读书笔记  于彦伟摄


在建党104周年的今天,傅华的《思想汇报》如同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答卷,字里行间写满了“不忘初心”的坚守,写满了“牢记使命”的担当。这份答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细水长流的感动;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却有脚踏实地的践行。它让我们明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在轰轰烈烈中彰显,而且也能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闪光;党的生命力,不仅在宏大叙事里体现,而且也能在每一名普通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中延续。


傅华的故事,是一名党员的个人史,也是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史。当更多人像傅华这样,把对党忠诚写在行动上,把为民服务落在细节中,党的事业必将永葆青春,雷锋精神必将代代相传,这便是他用一生书写的、给党的最好答卷。(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