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生命摆渡人:傅华四次生死救援背后的精神丰碑 (一百三十六)
详细内容

生命摆渡人:傅华四次生死救援背后的精神丰碑 (一百三十六)

时间:2025-07-0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时代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礁石般屹立,用生命的力量托举起他人的希望。傅华老师的四次生死救援,跨越十五年光阴,从青涩少年到成熟教师,每一次挺身而出都在生死边缘书写着人间大爱。这些看似偶然的壮举,实则是一位教育者用半生践行“为人民服务”誓言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一座矗立在平凡与伟大之间的精神丰碑。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读《雷锋》杂志  文静摄


一、少年无畏:冰河救人中的人性觉醒


1969年深秋的东大河,刺骨的河水裹挟着暮色。16岁的傅华远远望见河水中挣扎的身影时,没有丝毫犹豫。他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奋力划动双臂,刺骨的寒意瞬间穿透衣衫,却敌不过救人的信念。当他终于将溺水者拖上岸,在路人协助下进行急救时,双手已冻得失去知觉。看着渐渐恢复呼吸的生命,这个少年只是淡然回应:“谁见到都会这样做。”


这次救援不仅是一次见义勇为,更是傅华精神世界的重要觉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自发的善举,源自家庭传承的正直品格与雷锋精神的早期浸润。它如同种子,在少年傅华心中埋下了终身践行道德的根,也预示着未来无数次挺身而出的必然。


二、师者担当:暴风雨中的生命守护


1975盛夏的那场特大暴雨,成为傅华教育生涯最惊心动魄的注脚。当乌云压境、狂风骤雨席卷稻田时,50多名学生在沟壑纵横的水田中四散奔逃。傅华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照顾学生要紧,人命关天!”他在田野、沟渠、齐腰深的水中奋力奔跑,大声呼喊着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最危急的时刻,他发现一名学生在深水中时隐时现,发丝随波漂浮。傅华拼尽全力扑过去,将学生高高举过头顶,冰冷的渠水灌进鼻腔,草茬子划破脚掌,鲜血染红了水田。当所有学生安全集合,他才发现双脚血肉模糊,十几个伤口汩汩渗血。而此刻,他却如释重负:“谢天谢地,没有发生意外,总算一个都不少。”


这场救援展现了教育者最崇高的师德。傅华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筑起生命防线,将“一切为了学生”的誓言化作行动。他的双脚留下的伤痕,是人民教师最真贵的勋章,更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完美诠释。


三、师者仁心:寒夜血火中的生命接力


1979年12月18日的寒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得知深井子镇中学一年(3)班学生昌军因意外胰脏破裂,生命垂危,傅华立即顶风冒雪赶往深井子镇卫生院。在得知手术费无着时,他又折返学校,取出两个月积攒的60元工资(注:1979年傅华老师月工资42元)。这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钱,不仅是救命钱,更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最深沉的爱。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做《学雷锋铸党魂:一份永不褪色的入党誓言》报告  佚名摄


昌军父亲的叩首谢恩,学生康复后的感恩回馈,构成了这场救援最温暖的注脚。傅华婉拒还款、拒收谢礼。只说:“看到孩子健康就好,这钱不用还我,留给孩子买点补品吧。”这种无私的付出,超越了简单的师生关系,展现出一位非党积极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博大胸怀。


四、绝境重生:病榻前的生命奇迹


1984年8月,躺在病榻上的傅华刚刚经历胃穿孔手术,却在听闻梁宝石女儿身陷绝境后毅然伸出援手。这个被唤作“狗不理”的女孩,因肺结核晚期被放弃治疗,奄奄一息地躺在谷草上准备火化时,傅华强忍病痛,让妻子四处借贷,甚至愿意自付高额利息,只为留住一线生机。在他的坚持下,女孩奇迹般康复,多年后的婚礼邀请,是对这份救命之恩最动人的回报。


这场救援最震撼之处在于,傅华以病弱之躯,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拯救他人。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彰显,更是“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的生动写照。


五、精神升华:平凡英雄的永恒价值


傅华的四次救援,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贯穿求学、任教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完整的精神成长图谱。从最初的本能反应,到后来的主动担当,每一次救援都见证着信仰的深化与升华。这些壮举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共产党员”用生命践行初心的连续叙事,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在这些救援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教育者的大爱无疆,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是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精神的代代传承。傅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一次生死救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无私付出,都是对信仰的坚守。


当我们回望这些故事,看到的不仅是四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更是一个人用半生书写的精神史诗。傅华老师用四次生死救援,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标杆,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更多人挺身而出,在平凡中铸就伟大,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