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草原深处的“心灵摆渡人”——记傅华老师与青少年的那些事儿 (一百三十七)
详细内容

草原深处的“心灵摆渡人”——记傅华老师与青少年的那些事儿 (一百三十七)

时间:2025-07-0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吉林西部的草原上,傅华这个名字像一棵老榆树,深深扎根在乡亲们心里。他教过的学生说:“傅老师的话像草原上的太阳,能把心里的疙瘩晒化了。”这个坚持写了50年雷锋日记、累计300万字的乡村教师,用50年“道德长跑”跑出了一条特殊的路——不是奔向名利场,而是走向一颗颗需要温暖的心灵。他救过4条人命,劝回88个辍学孩子,解开近千个青少年的"心疙瘩",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活成了草原上最亮的星。(注:详见12年前一份傅华学雷锋事迹报道——《普通的人生,不平凡的业绩》——记“草原活雷锋”傅华老师关心青少年二、三事)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读书学习  佚名摄


一、“她毕竟是您的亲生女儿”——病床上的心灵救援


2006年5月的吉林油田总医院13楼05室病房,刚做完眼疾手术的傅华正蒙着纱布。突然闯进的老汉带着一身寒气,红着眼圈说:“傅老师,我闺女跟混子跑了三个多月,我真想打断她的腿!”傅华摸索着坐起身,纱布下的眼睛看不见老汉的泪,却能听见那哽咽里的绝望。


“大哥,您要是打断她的腿,将来谁给您端洗脚水?”傅华的声音带着术后的沙哑,却透着一股稳当劲儿,“汪雪是您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仇人。”他让老汉坐下,慢慢问清了来龙去脉——16岁的汪雪被网友蛊惑,拉黑了全家联系方式,父母找遍了周边乡镇。


那时傅华的左眼刚做完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手术,医生反复叮嘱要静养。可他一琢磨:“这节骨眼上,孩子要是走歪了,一辈子就毁了。”他让妻子找来纸笔,凭着记忆写下几个可能的落脚地,又托朋友联系网吧老板留意。三天后,当他听说汪雪在松原市一家网吧出现,立刻让好友的孩子骑着摩托车载他赶过去。


图片5.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  冬冬摄


见到汪雪时,这姑娘头发乱糟糟的,眼神里全是戒备。傅华没提她父母的焦虑,反倒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我17岁偷摸去水库游泳,差点被我爹打断脊梁骨......”汪雪的嘴角慢慢松了。他又带她去吃抻面,看着姑娘狼吞虎咽的样子,轻声说:“你妈包了你爱吃的酸菜馅饺子,等你回家呢。”


后来傅华帮汪雪联系了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学电子计算机。开学那天,老汉非要给傅华磕头,被他一把拉住:“我教过你闺女算术,也算半个师傅,哪有师傅受徒弟爹磕头的?”这话逗乐了在场的人,可老汉转身时,傅华看见他抹了把脸——那是喜极而泣的泪。


二、“这样的学生不能开除”——会议室里的倔强


傅华在私立职校当校外辅导员时,有个规矩:上课前必看一眼教室后排的角落。那里总坐着个叫许玉娟的乾安姑娘,头埋得比书本还低。这姑娘后来割腕的事儿,傅华想起来就后怕。


2006年3月30日中午,傅华刚端起饭碗,学校校长的电话就来了:“傅老师,出事了!许玉娟留遗书跑了!”他撂下碗筷就往学校赶,出租车里反复念叨:“这孩子心重,可别钻牛角尖。”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封滴着血的遗书,傅华的手攥成了拳头。遗书上“妈妈,对不起,我要走了,如果来世还能脱生人,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您的不争气的女儿:许玉娟 2006、3、30”据目击者说许玉娟12点多钟是在学校大门口乘上红色出租车离校出走的。所幸还好当天下午2点多钟许玉娟被找回来了。对此付华老师在日记中写道:“许玉娟回来了,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说心里话,真有点后怕”。


为此学校领导班子紧急召开会议,校领导们正吵得不可开交:“必须开除!不然以后出事谁担责?”“她这是第二次寻短见了,惹不起!”


傅华“啪”地一拍桌子,刚动过手术的眼睛因为激动红了:“你们当老师的,是管教书还是管救人?”他指着遗书:“孩子写‘对不起’,说明心里还有牵挂;写‘来世’,是觉得这辈子没指望了。咱们要是把她推出去,不就等于把她往绝路上逼吗?”有人反驳:“傅老师,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出了人命......”


“真出了人命,我来负责!”傅华的话掷地有声,“我动员过88个辍学返校重读的孩子,什么样的疙瘩解不开?许玉娟不是坏孩子,是迷路的孩子。”他提议成立帮扶小组,每天有人陪她吃饭,周末带她去公园散心。


那两个星期,傅华每天放学后都找许玉娟聊天。姑娘起初低着头,后来会偷偷看他蒙着纱布的眼睛。“您眼睛疼吗?”有一天她突然问。傅华笑了:“疼啊,但看见你好好的,就不疼了。”这话让许玉娟的眼泪掉了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实情——她和同学因为200元饭钱起了争执,觉得全班都在笑话她“穷酸”。


“我小候带咸菜疙瘩上学,全班就我一个人吃这个。”傅华给她讲自己的故事,”后来我发现,“同学没人笑话我,是我自己觉得矮人家一头。”许玉娟听明白了,微笑着点点头。在傅华老师耐心劝导教育下,许玉娟彻底放弃了轻生念头。半年后许玉娟毕业,走向了社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


三、“傅老师,您救救她吧”——短信里的生命嘱托


2008年6月5日凌晨,傅华的手机突然震动。那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让他一激灵坐起身:“张静要喝农药自杀,只有您能救她。”


赶到张静家时,初三女生张静正趴在写字桌上哭,肩膀一抽一抽的。见了傅华,这姑娘像见了亲人,眼泪决堤似的:“我妈说我要是不跟他断,就没我这个女儿......”原来她和邻村一个打工仔处对象,父母觉得“耽误考学”,把她的手机摔了,还锁在家里三天。


“你觉他是能陪你考高中,还是能替你填志愿?”傅华没批评她,反倒给她出了道选择题。张静愣住了,这是她没琢磨过的问题。他又带她去看教室墙上的中考倒计时:“还有30天,你要是现在掉链子,将来哭都找不到地方。”


那阵子傅华成了“传话筒”。他先跟张静的母亲聊:“孩子大了,你硬掰她的胳膊,只会越掰越犟。”又跟张静的父亲说:“我儿子要是活着,也该这么大了。孩子早恋像春天发芽,你不能连根拔,得慢慢引导。”


最绝的是他给张静出的主意:“你跟那小伙子说,等你考上高中,再读完高中,念完大学,要是他还在等你,我去跟你爸妈说情。”这招既给了姑娘台阶,又留了缓冲期。张静果然收了心,每天学到深夜。中考成绩出来那天,她拿着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第一个跑去找傅华:“老师,我做到了!”后来傅华老师多次找张静做思想工作,张静终于想明白了,不仅放弃了轻生念头,还与那位男孩“和平”分手了。


后来张静的母亲特意来道谢,攥着傅华的手不放:“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才明白,是我没站在她的角度想。”傅华嘿嘿笑:“养孩子就像种庄稼,得顺着苗儿长,不能强按头。”


四、“我也要参加学雷锋小组”——教室里的暖流


2009年3月5日的海勃日戈镇中学,下课铃一响,一年三班的学生像潮水似的涌进办公室。“傅老师,我们也要参加学雷锋小组!”班长李铁蛋举着个红本子,上面歪歪扭扭签了28个名字。


傅华看着那本子,想起1973年4月自己第一次组织学雷锋课外小组的情景。那时他刚当民办教师,带着学生去村上五保户家扫院子,有个聋奶奶总往他兜里塞炒花生。现在这些孩子,穿得比当年的他体面多了,眼里的光却一样亮。


“学雷锋可不是扫院子那么简单。”傅华故意板起脸,“得做到‘三不’——不喊口号,不拍照片,不跟人说。”他给孩子们分了工:有人负责帮低年级抬水,有人去村里帮五保户劈柴。最让他上心的是照顾残疾同学王浩,这孩子双腿残疾,坐着轮椅上学,学雷锋助残课外小组同学们轮着背他上下楼,一背就是三年。


有回傅华去检查,看见王浩正给学雷锋小组的同学讲数学题。“你们这是互相学雷锋啊。”他笑着说。王浩红了脸:“傅老师说的,帮人就是帮自己。”这话让傅华心里热乎乎的——自己讲了40年的道理,终于长在了孩子们心里。


尾声:草原上的道德坐标


傅华的办公桌,一个抽屉是一摞学生的感谢信,有歪歪扭扭的草书,也有打印整齐的A4纸;另一个抽屉里是药瓶,治眼疾的、治胃病的,各种药盒摆了一下子。


有人说他傻,放着城里的好条件不享,非要在草原上熬着。傅华听了总嘿嘿笑:“我要是去了城里,谁给这些孩子当‘拐棍’?”他的左眼视力越来越差,却能在操场一眼认出哪个学生不高兴;胃穿孔手术后不能多吃,营养不良,但他却能慷慨资助贫困家庭孩子读书。


图片6.png

傅华老师资助过的两名女孩  浩宇摄


2019年教师节,汪雪带着自己的女儿来看他,小姑娘给傅华鞠了个躬:“妈妈说,没有傅爷爷就没有我。”傅华摸摸孩子的头,看见窗外的榆树叶落了一地,新叶却在枝头冒了尖。


这就是傅华,一个草原深处的普通乡村教师,用50年的“道德长跑”,跑出了一条照亮人心的路。他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无数个“小事”里,活成了孩子们眼里的雷锋。就像草原上的勒勒车,慢慢悠悠走着,却把温暖送到了每一户人家。(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