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用一生践行的“做人三字经”——傅华的精神修行之路 (一百三十八)
详细内容

用一生践行的“做人三字经”——傅华的精神修行之路 (一百三十八)

时间:2025-07-0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的微信语录里,“做人”二字被反复提及。这个坚持学雷锋53年、写了53年道德日记的老人,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精神轨迹:从父亲讲述的民族英雄故事里萌芽,在马列主义理论中扎根,最终在日复一日的“真学实做”中长成参天大树。他的“做人三字经”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准则,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精神家园。(注:引文均来自9年前傅华老师微信)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读书学习  冬冬摄


一、家风打底:传统文化里的精神基因


傅华的精神底色,是父亲用泛黄的古籍一笔一笔涂就的。小时候,《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这些在旁人看来晦涩的文字,经父亲的口就成了生动的人生课。父亲不仅教他认字,更用屈原投江的决绝、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迈,在他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那些关于日本侵华的苦难记忆,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屈辱历史,让年幼的傅华早早懂得:爱国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尊严。


父亲的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行动做注解。“家父活着的时候和我讲最多的人生道理就是做人”,这个“讲”字背后,是父亲“积德行善一辈子”的身教。傅华后来在日记里写道:“父亲没读过多少书,却比谁都懂‘仁义礼智信’。”这种浸润式的教育,让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而是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方式,为他后来选择雷锋的人生道路埋下了精神伏笔。


二、理论铸魂:从“想当英雄”到信仰自觉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傅华,学雷锋带着少年人的单纯、热烈:“想当一名雷锋式的英雄人物,想见自己日夜思念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这种朴素的动机,在岁月打磨中逐渐升华为坚定的信仰。他在微信里坦言,学雷锋、做雷锋能坚持53年不受世风左右,其秘诀在于“长期坚持认真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有理论武装”。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书房读书  文静摄


这种理论学习不是装样子,而是真正内化为“三观”的基石。1974年1月28日,傅华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在其中写道:“组织上入党前,先要思想上入党。”这个信念,他坚守了42年。从新立小学民办教师到乡村中学思政课教师,他把马列著作读得卷了边,在课堂上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们说:“傅老师讲的大道理,像草原上的风,能吹进心里。”


1978年9月28日写下的“做人三字经”,是他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结晶。“热爱党、心要红。爱祖国、有行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被他拆解成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农民种好地,工人做好工,教师教好学——爱党爱国,就这样从宏大叙事变成了每个人的日常。


三、实践悟道:“真学实做”里的人生哲学


傅华学雷锋有个四字真经:“真学实做”。“真学”是把雷锋当镜子,“常用雷锋这面镜子照照自己”;“实做”是不图名利的默默坚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这八个字,是他半个多世纪道德实践的浓缩。


图片3.png

2012年3月3日傅华老师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佚名摄


1978年9月28日写下的“做人三字经”,成了他一生的行为指南。“按照‘做人三字经'去做,的确很难,难也要做”,这种“难”字里,有面对质疑时的坚守,有物质匮乏时的坚持,有遭遇挫折时的执着。他把做好事变成生活习惯,再升华为性格,最终沉淀为美德。有人不理解:“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傻干?”傅华在日记里回应:“美德是什么?在我眼里美德就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这种实践智慧,在他对“爱国”的解读中尤为鲜明。他不空谈“家国情怀”,而是告诉学生:“学生做到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就是爱国”。这种接地气的诠释,让宏大的价值观变得可感可知,也让他的德育课“场场爆满,不时引发阵阵掌声”。


四、薪火相传:《雷锋日记》里的精神共鸣


傅华对《雷锋日记》的热爱近乎痴迷:“读他写的日记百读不厌,总是爱不释手”。这种痴迷,源于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雷锋比我大13岁,但我和他心是相通的”。他从雷锋日记里读出的,不仅是做好事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平凡中创造价值,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这种共鸣化作了传承的动力。他不仅自己写了53年雷锋日记,累计300万字,更鼓励学生“走进雷锋心灵世界”。退休后,他走进中小学、高校、社区作学雷锋报告,讲雷锋故事时眼里有光:“孩子们很喜欢雷锋”。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在新时代扎根、生芽、开花、结果的种子。


如今63岁的傅华,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他说这是“理想在指引、信念在支撑”。翻开他最新的日记,扉页上还是那句写了半个世纪的话:“一辈子学雷锋,一辈子做雷锋。”这句话,既是对父亲教诲的回应,是对入党誓言的践行,更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书写的精神答卷——做人,或许就这么简单:守住初心,做实功夫,爱得真切。(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