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雷锋精神为炬,照亮人生之路——傅华的精神坚守与实践 (一百四十八)
详细内容

以雷锋精神为炬,照亮人生之路——傅华的精神坚守与实践 (一百四十八)

时间:2025-07-14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的微信语录,如同一串闪耀着精神光芒的珍珠,串联起一位老党员、老教师对雷锋精神的毕生坚守与实践。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武装,到对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当代雷锋”的由衷敬佩;从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信仰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赤诚,展现了一位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如何以雷锋精神为指引,走出一条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生道路。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摄


一、信仰为基:在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有雷锋精神相伴,有坚定的信仰支撑,有革命的理想鼓舞,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我虽然看清了生活‘真相’,但我依然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进!”傅华在微信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尽了他精神世界的坚韧与通透。


这种通透,源于他对信仰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精神支柱”,是抵御精神空虚的“定盘星”。从少年时代接受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到晚年仍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他的信仰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当有的人在物质浪潮中迷失方向时,他始终坚信:“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而他选择的,正是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道路。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摄


这种选择,让他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他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见证过社会的复杂变迁,却始终以“微笑”面对世界——正如他从郭明义“今天你微笑了吗”中领悟的,微笑是“身心健康的密码”,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这种积极乐观,不是盲目天真,而是信仰支撑下的通透与豁达。


二、榜样为镜:让雷锋精神在当代闪光


“雷锋同志的思想、精神,人人可学。”面对“雷锋形象高不可攀”的质疑,傅华的态度坚定而恳切。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现实中的活水——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当代雷锋”的涌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十年前,傅华就开始关注孙茂芳政委,“常给青少年学生讲他的事迹”;2014年孙茂芳被授予“当代雷锋”称号时,他“无比振奋,特别开心”,当即表态“要像他那样学习、践行、传播雷锋精神”。这种对榜样的追随,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神上的共鸣。2012年3月2日他在北京见到郭明义时,对方的微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读《今天你微笑了吗》,更领悟到“微笑”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生动体现。


图片3.png

1993年10月31日在北京傅华和老将军孙毅在一起  白森涛摄


在傅华心中,榜样的力量是跨越时代的。小时候看小人书里的八路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为老百姓做好事”,他深受触动;后来在北京见到老红军孙毅将军、军旅作家老八路马国昌,他们的言行让他明白:“雷锋精神与革命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认知,让他的学雷锋之路有了历史的厚度——从老红军、老八路到“当代雷锋”,他在不同时代的榜样身上,看到了同一种精神底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实践为径:把雷锋精神融入日常肌理


“只要你真心实意学雷锋,并且能坚持长期学习雷锋,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你就是当代活雷锋。”傅华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从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


学生时代的他,“只要有时间(寒暑假、节假日),就要参加生产队义务劳动”;成为教师后,这种习惯“没有改变”;退休后,即便在孩子们眼里已是“老年人”,他“依然喜欢劳动”。在他看来,“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伟大”,这种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正是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1974年修村路的义务劳动,1978年列车上的5个小时义务服务,2006年病床上为学生家长排忧解难……他的人生轨迹,布满了“实实在在做好事”的足迹。


作为退休教师,他将学雷锋与爱国情怀紧密相连:“我认为学雷锋做好事,践行雷锋精神,坚持‘道德长跑’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种“道德长跑”,他坚持了62年,至今仍在继续。在他看来,爱国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种好地、教好书、做好事”的具体行动——就像他说的,“雷锋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传承为任:以微薄之力点亮更多心灯


“我多希望当代青年人都能自觉地向雷锋同志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事业奋斗中,实现自己青春梦想。”傅华的微信里,时常流露出对青年一代的牵挂,这种牵挂化作了他传承雷锋精神的自觉担当。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哈萨尔小学做学雷锋事迹报告  冬梅摄


他深知“培养青少年学生感恩思想情怀,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以在课堂上,他既教知识,更传美德;在课外,他带领学生到深井子镇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帮扶残疾同学,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他推崇“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这种理念,让他的教育超越了知识传授,成为灵魂的塑造。


退休后的他,依然奔波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路上。他到中小学作报告,用自己62年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学雷锋不难”;他在日记里写下对青年的寄语:“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最精彩。”在他看来,雷锋精神的传承,不是靠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靠“真心实意学、脚踏实地做”的代代接力——就像他年轻时受老红军、老八路影响,如今又用自己的故事影响下一代,让雷锋精神如星火燎原,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之路。


傅华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真诚与坚定。从16岁在日记本上写下“为共产主义奋斗”,到70多岁仍坚持“道德长跑”,他用一生证明:雷锋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丰碑,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生活哲学。正如他所说,“践行梦想需要毅力,追求卓越需要精神”,而他以雷锋精神为精神灯塔,用一生的坚守与实践,为我们照亮了一条通往崇高的人生之路——这条路,平凡却伟大,朴素却闪光。(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