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信仰为灯,以行动为径——傅华微信语录中的精神坚守 (一百五十二)时间:2025-07-16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2016年12月的微信语录里,有两个名字被反复提及——焦裕禄与雷锋。从四次为焦裕禄事迹落泪,到五十年如一日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位草原深处的老党员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长卷。他的文字里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对信仰的执着,如同寒冬里的炭火,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温暖的温度,照亮着一条通往崇高的人生之路。(注:引文均来自9年前傅华微信) 傅华老师在宁江区民主小学讲雷锋故事 佚名摄 一、榜样如灯:在感动中汲取精神力量 “小时候听老师讲焦裕禄故事,我感动哭过;后来阅读穆青等人的通讯,我感动哭过;从教后给孩子们讲,讲到动情处也哭;日前读《焦裕禄的六个子女今何在》,我又感动哭过。”傅华的这段话里,藏着一种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共鸣。在他心中,焦裕禄“生前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服务做到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唯独不想自己”,这种境界不是遥不可及的丰碑,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 这种对榜样的崇敬,同样体现在他对雷锋的追随上。“雷锋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是人民的勤务员”,在傅华看来,这两位榜样虽岗位不同,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在微信里清晰地指出:“焦裕禄、雷锋都是党员干部学习的道德楷模,只有党员带头学,才能带动更多人,助推中国梦实现。”这种认知,让他的学习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带着明确的价值追求:从榜样身上汲取“为人民”的初心,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 傅华老师一枚佩戴四十年“为人民服务”徽章 冬冬摄 更动人的是,傅华对榜样的学习从未停留在情感层面。他珍藏着一枚“为人民服务”徽章,“伴随我足有40多年”,这枚徽章成了他的精神图腾——“毛主席倡导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一生铁了心要践行这种思想”。当他说“推崇焦裕禄、雷锋是因为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时,语气里没有丝毫夸张,只有历经岁月沉淀的笃定。 二、信仰如磐:从"盲从"到"铁了心"的坚守 “小时候谈信仰,有点盲从;中、青年谈信仰,是十分坚定的;老年谈信仰是铁了心。”傅华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信仰在他生命中的演变轨迹。这种演变不是随风摇摆的变化,而是如同璞玉雕琢般的提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坚守,从模糊认知到清晰践行,最终沉淀为“铁了心”的生命底色。 这种“铁了心”的信仰,具体而实在。在傅华看来,共产党人的信仰首先体现在“三个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坚定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像杨善洲那样扎根基层,像郭明义那样默默奉献,像焦裕禄那样“甘当人民勤务员”。他在微信里强调:“不谋私利,甘愿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好公仆”,这正是他信仰最生动的注脚。 傅华老师在第二故乡白城留影 冬冬摄 支撑这种信仰的,是他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理解。“人在前进道路上,要坚持该坚持的,坚持就是胜利;要放弃该放弃的,放弃是一种智慧。”傅华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学雷锋、做好事”的道路,从1963年至今,这条路他走了53年,未来还将继续走下去。他深知“正确的人生道路既然选择好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贵在坚持”,这种坚持不是固执,而是信仰支撑下的清醒选择——就像他珍藏的那枚徽章,历经40年风雨而光泽不减,只因内核始终纯净。 三、践行如炬:在“真学实做”中传递温暖 “学雷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现在做起,更重要的是从‘心’做起。”傅华的这段话,道出了他53年学雷锋的精髓——“真学实做”。在他看来,学雷锋不是应付形势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做好事不是摆样子给别人看,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在行动”。 这种“真学实做”,体现在他对“小事”的执着上。他在微信里没有罗列惊天动地的壮举,反而强调“点滴的价值——给五保户送一碗热粥是践行,帮学生解一个心结是践行,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也是践行。”这种认知,让他的学雷锋之路走得扎实而长远。我推崇雷锋,就是因为他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了每一件小事里”,傅华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传承。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真学实做”还体现在对青年的引领上。“青年拥有美丽的青春,要特别珍惜,把时间用在本职工作上,用在实现梦想上,切不可虚度。”他劝勉青年人“要像雷锋那样,思想上力争上游,工作上忘我劳动,在成绩面前永远谦虚”,这种寄语里没有空洞说教,只有过来人的真诚——就像他自己走过的路,用奋斗让青春绽放光彩,用奉献让人生更有价值。 更可贵的是,傅华将这种践行视为一种使命担当。“学习、践行、传播雷锋精神,我们要勇于担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把自己这代人的奋斗目标定位为“高扬雷锋精神旗帜,踏着雷锋人生足迹,坚定践行雷锋精神,誓将雷锋精神传播到祖国各地”。这种担当,让他的个人实践超越了个体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就像他给孩子们讲焦裕禄、雷锋的故事时,眼里的光芒既是对榜样的崇敬,也是对传承的期盼。 四、人生如诗:在坚守中书写精神史诗 “我这一生,铁了心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傅华的这句话,是对自己人生的最好注解。从年轻时的热血青年到老年的精神长者,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首朴素的诗,字里行间只有一个主题——坚守。这种坚守,让他在看清生活的复杂后依然保持纯粹,在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热忱,在物质浪潮中依然保持清醒。 他的微信语录里,有对信仰的深刻阐释,却没有居高临下的宣讲;有对榜样的热烈推崇,却没有脱离实际的空谈;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却没有好为人师的傲慢。这种平和与真诚,源于他“甘当人民勤务员”的定位——就像草原上的老榆树,不与繁花争艳,却始终为路人提供一片荫凉,用沉默的坚守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傅华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脚踏实地的行走;榜样不是供人仰望的雕塑,而是照亮前路的灯火;奉献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焦裕禄的“心中装着人民”、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都化作了53年如一日的“真学实做”,化作了那枚佩戴40年的“为人民服务”徽章,化作了对青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真诚寄语。 这种精神,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养分——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无论道路如何曲折,“真学实做”的坚守不能变;无论诱惑如何多样,“崇德向善”的追求不能变。就像傅华在岁末的感悟里蕴含的精神力量,一盏灯可以照亮一间屋,千万盏灯便能温暖一个时代。(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