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行动践行初心,让精神照亮征程——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传承 (一百五十七)
详细内容

以行动践行初心,让精神照亮征程——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传承 (一百五十七)

时间:2025-07-1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1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股清泉,流淌着对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的赤诚坚守。从“真学实做”的实践准则到“默默奉献”的人生追求,从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到教师的育人担当,这位老党员、老教师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以行动践行初心、用精神滋养心灵的生动图景。他的文字没有华丽修饰,却字字透着“一辈子做好事”的执着,让“学雷锋”“学焦裕禄”从口号变成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在平凡中彰显着精神的力量。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留影  冬冬摄


一、真学实做:褪去功利的精神修行


“学雷锋,要真学,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做好事,要实做,不张扬,默默奉献爱心。”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精神实践的核心。在他看来,学雷锋不是为了“作秀”,而是“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学焦裕禄不是为了“跟风”,而是要“做比说重要,行胜于言”。这种“真”与“实”,让他的精神修行褪去了功利色彩,变得纯粹而坚定。


他的“真学”,体现在对榜样的深刻认同上。“雷锋是革命的‘傻子’,这样的‘傻子’可亲、可爱、可敬、可学。”傅华口中的“傻”,是“不图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正如他自己54年学雷锋,帮学生交学费、为灾区捐款,即便家境清贫也从未中断。他推崇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当代雷锋”,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延续”;他敬仰焦裕禄,因为“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境界,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图片5.png

傅华老师“饮水思源”搪瓷刷牙缸  冬冬摄


他的“实做”,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他不仅这样说,更这样做——一条棉裤穿26年,一个印有“饮水思源”搪瓷刷牙缸用了50来年,却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助人;“号召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他带学生义务劳动时总是冲在前面,讲“艰苦奋斗”时从不搞特殊。这种“实做”,让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


二、榜样引领:从“带头做”到“众人行”


“打铁首先自身硬。号召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傅华深知,精神的传播离不开榜样的引领。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教师,只有“带头学、带头做”,才能让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真正走进人心。


对党员干部,他强调“官德建设刻不容缓”。“向焦裕禄学习,重在践行他的精神”,傅华认为,党员干部的“带头”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群众疾苦”——“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党员干部带头节俭,才能给群众作榜样”。他为习近平总书记“重提焦裕禄精神”而“无比振奋”,因为这正是“呼唤更多好干部”的信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图片6.png

傅华老师给学生们讲雷锋故事  浩宇摄


对教师,他坚持“育人先育己”。“从教41年,我深知号召学生学雷锋,教师自己要先做雷锋。”傅华的课堂从不是“说教场”,而是“实践课”——他带学生去敬老院,自己先给老人剪指甲;讲“勤俭节约”,自己先做到“铅笔用到只剩一寸长也不扔”。学生说“傅老师讲的道理,他自己都做到了”,这种“言行一致”的力量,让精神教育有了说服力。


在他看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党员带好头,群众跟着走;教师做好样,学生照着学。”这种“带头做”的逻辑,让精神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他自己学英雄,然后带动学生学,学生长大后再影响更多人,就像他说的“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精神传承:跨越时代的价值坚守


雷锋精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傅华的微信里,始终透着对精神传承的紧迫感。在他看来,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他的传承,体现在对“核心价值”的践行中。“继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傅华退休后仍在坚持——通过微信讲雷锋故事,用微博传焦裕禄精神,甚至学会了用“@”功能点名“当代雷锋”,号召网友一起学习。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承,让老精神有了新表达。


他的传承,更体现在对“立德树人”的执着上。“长期立德树人的实践告诉我,精神教育要融入日常。”傅华给学生讲雷锋“补丁衣服”的故事,不是为了让他们“穿补丁”,而是为了传递“勤俭节约”的品格;讲焦裕禄“治沙种泡桐”的事迹,不是为了让他们“去治沙”,而是为了培育“担当奉献”的精神。在他看来,“用雷锋精神育人”,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故事里懂道理,在实践里长品格。


这种传承,让精神有了“接力赛”的活力。从傅华年轻时听老八路讲革命故事,到他给学生讲雷锋事迹,再到学生长大后给下一代讲“傅华老师的故事”,精神就在这代代相传中,跨越了时代,成为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平凡中的伟大,坚守中的永恒


读傅华的微信语录,最动人的是他的“平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辈子做好事”的坚持;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学实做”的实在。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让精神有了温度,让传承有了力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精神的伟大,不在于高不可攀,而在于每个人都能“真学实做”;传承的关键,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带头做”的自觉。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教师到学生,只要每个人都像傅华那样,把精神化作行动,把行动变成习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就会如春风化雨,滋养出更美好的社会风尚,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征程。(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