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初心绘就人生长卷——傅华2013—2015年日记中的精神坚守(一百五十九)时间:2025-07-25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翻开傅华老师2013至2015年的日记,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赤诚。从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的激动热泪,到320万字道德日记的执着书写;从退休后仍为学生开讲的热忱,到对"狱中八条"的深刻体悟,这位乡村教师用朴实的笔触,记录下精神追求的延续与升华。这些收录于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红色基因杰出传承者康殿英主编《千篇红色日记》(十人集)一书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一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对传承的执着,展现出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精神高度。 傅华老师在白依拉嘎乡前营子村留影 冬冬摄 一、精神的圆梦:在追随中抵达初心 “2013年11月10日,我一生都很难忘怀。”傅华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时,字里行间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这一天,他收到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的私信:“恭喜您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这个消息圆了他数十年的梦想——1976年想当兵却因他人走后门而落空的遗憾,终于在37年后以另一种方式弥补。 在傅华心中,雷锋班“编外战士”的身份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的延续。他在日记中坦言:“从小是解放军校外辅导员引领我走上学雷锋之路,雷锋始终是我的青春偶像。”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后,他更以严格的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带到每个角落”。这种追随,不是一时兴起的崇拜,而是贯穿一生的精神皈依——从1963年3月学雷锋、做好事,到2013年11月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50年的坚守让“学雷锋”从口号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傅华老师在前郭三中做学雷锋事迹报告 浩宇摄 这种精神的执着,同样体现在他对英雄群体的推崇中。2014年看到朱彦夫事迹时,他“眼含泪水”,称其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15年6月1日,收到《铁人传》时,他立刻计划“挤时间阅读,与微友分享”。在他看来,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朱彦夫虽时代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这种认知,让他的精神追求有了更广阔的坐标。 二、传承的热忱:退休不褪色的使命担当 “孩子们纷纷找我讲课,虽然时间有限,还是在七年一班作了《学习雷锋,从我做起》的报告。”2014年12月,退休后的傅华回校办事时的场景,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含义。黑板上“欢迎草原上的活雷锋——傅华爷爷”的字样,道出了学生们对他的爱戴,而他却“责怪董老师不要这样写”,这份谦逊背后,是对“平凡人做平凡事”的坚守。 傅华老师课后和孩子们合影 董秀东摄 报告中,他不仅讲雷锋故事,还介绍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当代雷锋”,又讲了毕万昌、刘育峰、韩振清的故事,同时也分享了自己51年学雷锋的心得:“41年前我提出‘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今天依然还是这句话。”这种延续性,让他的传承不是断断续续的片段,而是一直连贯的生命实践。退休前,他给260多名学生们送去包括雷锋班寄语在内的书信;退休后,他利用网络传播日记摘选,“已发表到1993年的日记,与网友分享”。在他看来,传播雷锋精神“没有退休一说”。 2013年11月,他在退休前八个班级讲的最后一课《学习雷锋,要从“心”做起》中强调:“学雷锋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这句箴言成了他退休生活的写照——2015年,他仍坚持“用铁人精神教育青少年",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并列为“学习的道德楷模”。这种传承的热忱,让他的精神影响力超越了讲台,成为照亮更多人心灵的火炬。 三、坚守的厚度:320万字日记里的精神密码 “这是《付华道德修养日记》第48本,已写320万字,平均每年6.6万字。”2015年1月的日记中,傅华平静地记录下这个数字,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这份“平常”背后,是52年的执着——从少年时的第一本日记,到退休后的持续书写,日记成了他“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在他眼中,日记“是留给自己的镜鉴,也是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2014年4月9日起,@松原发布在新浪微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开始推介他的日记摘选,到2015年已分享至1993年的内容。这种分享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追求道德完善的人该如何生活”。翻开他的日记,既有“帮五保户挑水”的日常,也有“面对荣誉保持平静心态”的自省,更有“对英雄精神的体悟”,字里行间都是“真学实做”的印记。 这种书写的坚守,与他对历史经验的珍视一脉相承。2015年12月4日,他重读“狱中八条”,强调“这是烈士们的最后嘱托,对当下‘三严三实’教育意义重大”。在他看来,精神的传承既要向榜样看齐,也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这种对坚守“初心”的深刻理解,让他的320万字日记有了超越个人记忆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史,更是一代人坚守信仰的缩影。 四、信仰的底色:平凡人生中的崇高追求 2013年至2015年,是傅华人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乡村教师到退休老人,从“道德模范”到雷锋班“编外战士”。角色在变,但信仰的底色从未改变。他在2014年4月13日,总结《难忘的2013》时写道:“最难忘的不是荣誉,而是学生们眼中的光。” 这种信仰,体现在他对“平凡与伟大”的辩证理解中。他总是说:“我很普通,只是坚持做了些平凡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事”——14年照顾五保户张大爷一家、51年学雷锋、做好事,41年传播英雄精神——堆砌出不平凡的人生。学生们称他“草原上的活雷锋”,他却自嘲“只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老头”,这种谦逊背后,是对“崇高”的深刻认知:真正的伟大,恰恰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2015年,62岁的傅华仍在日记中写道:“雷锋的思想境界,就是我追求的人生目标。”这句誓言,与他58岁时“看透红尘却不改信仰”的感悟遥相呼应,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在低调中坚守,在平凡中崇高,在传承中闪光。 结语:用一生践行的精神誓言 傅华的这七篇日记,如同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位普通人如何用一生的坚守,将“学雷锋”三个字写成了生命的史诗。从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的激动,到退休后仍为学生开讲的热忱;从320万字日记的执着书写,到对英雄精神的持续传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践行;精神的崇高,不在于声名远播的荣耀,而在于发自内心的坚守。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傅华的日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对真诚与执着的渴望。他用52年的实践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朴素。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这种厚度,由每一次善举、每一份坚守累积而成。”这份感悟,或许就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