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初心传承,以行动践行:傅华微信中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智慧 (一百六十三)时间:2025-07-25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2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股清泉,在平凡的话语中流淌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从对雷锋精神的执着践行,到对素质教育的深切关注;从对文明风尚的热切倡导,到对良好家风的深情回望,这位老党员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践行者的精神图谱。他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指引着人们在纷繁世相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在前郭县鲜丰爱心养老院傅华老师与志愿者们给老人包饺子 佚名摄 一、雷锋精神:在坚守中焕发时代活力 “我坚持学雷锋54年,决心要学雷锋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人一辈子。”傅华的这句话,不是空洞的誓言,而是用大半生实践书写的承诺。在他看来,学雷锋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干好本职工作”与“为他人办实事”的结合——“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干好一行,我们更应如此。” 这种践行,体现在他对“真学实做”的坚持上。他推崇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当代雷锋”,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面对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入脑易入心难”的问题,他提出“教师要带头做,长期坚持践行”,用行动感染学生。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让他在41年教学生涯中,既讲雷锋故事,更带领学生学雷锋、做好事,让“学雷锋”从课堂走向生活。 傅华的学雷锋之路,还带着一种“传帮带”的自觉。他敬重雷锋堂兄雷孟宣“学习、宣传、践行雷锋精神一辈子”,与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孙桂琴、展世荣、张雅琴、韩颂东、刘静等交流心得,希望“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在他眼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更多人接力,而他自己,就是这场接力赛中坚定的奔跑者。 二、教育之思: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要从娃娃抓起,要真抓实干。”傅华的教育理念,透着对“立德树人”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教育的核心不是分数,而是“综合素质培养,重点是道德品质教育”。 这种理念,体现在他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重视上。“全社会都要重视家庭教育,从小给孩子打好基础”,同时“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孩子的三观”。他在日记中多次记录与学生的“人生对话会”,用孙毅将军、戴碧蓉等英雄的故事,帮学生“在故事里懂责任,在实践里学担当”。 小英雄戴碧蓉和老革命家邓颖超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退休教师,他对青少年的关怀从未停止。“少年强,中国强”,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他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期盼。他反对“应试教育”,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认真真抓好素质教育”,因为“关心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这种期盼,让他退休后仍回校作讲座,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做人比做题重要,品德比分数珍贵。” 三、文明之诺: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 “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对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在他看来,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具体行动。 他特别强调党员干部、教师等群体的“带头作用”:“要与文明同行,向不文明行为说‘不’。”这种期待,源于他对“榜样力量”的深刻认知——就像父亲傅景生“用做好事影响乡邻”,文明的传播也需要“上行下效”。 在他的生活中,“文明”体现在细节里:照顾五保户时“体贴入微”,与人交往时“多说谢谢”,面对网络乱象时“坚守正义,抨击时弊”。这些小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自觉,恰如他所说:“做好身边小事,就是对文明最大的贡献。” 四、家风传承:以初心滋养心灵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父亲的座右铭,也是我的座右铭。”傅华的精神世界里,父亲傅景生的影响如影随形。这位“积德行善一生”的老人,用“言传身教”为儿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父亲的“心简单”,是傅华一生的精神养分。“心简单是一种人生智慧,看开一切,看透一切,心无杂念,看淡名利。”这种智慧,让傅华在面对荣誉时“心静如水”,在遭遇挫折时“不气馁”,在清贫中“精神充实”。他常说:“父亲生前没有荣誉,却得到老百姓的好口碑,这是人世间最高奖赏。” 这种家风的传承,化作傅华“乐于助人”的本能。14年照顾五保户张大爷一家,22次探望患病的二姐,为灾区、残疾人、孤儿、贫困学生等捐款近10万元……这些事里,有父亲“做好事不张扬”的影子,更有他对“良好家风”的自觉延续。正如他所说:“是父亲的言行影响,让我能坚持学雷锋54年。” 五、人生智慧:于简单中见真章 “心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傅华的人生感悟,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这种“简单”,不是天真幼稚,而是“宠辱不惊,超凡脱俗”的境界——就像他面对“最美乡村教师”入围时的平静,面对欠账7万元时的坦然,面对挫折磨难时的坚定。 在他看来,“幸福源于心简单”。这种幸福,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是“学生眼中的光”,是“父亲留下的清廉家风”。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生不易,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更不容易。”而这份“价值”,恰恰藏在“简单”里——坚守一份信仰,做好一件小事,温暖一些人心。 这种智慧,让他在纷繁世相中始终保持清醒。他推崇“好人就是有良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的人”,自己也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在他看来,“这样的好人多起来,社会就会更和谐,人间就会更温暖”,而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人间春色”。 结语:平凡中的坚守,坚守中的伟大 在松原市慧仁实验小学做完报告后傅华和陈老师谈学雷锋感受 雪峰摄 傅华的微信语录,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精神高度。他用54年的学雷锋实践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朴素。他的教育之思、文明之诺、家风传承、人生智慧,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傅华的故事像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坚守一份信仰,做好本职工作,关心身边之人,传承良好家风,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生的执着。而当这种执着成为习惯,平凡的人生便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同傅华老师自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