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初心铸魂,以行动立身:傅华微信中的精神坚守与人生信条 (一百六十四)时间:2025-07-2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老师2017年2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串饱满的果实,在朴实的话语中凝结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从对雷锋精神的深刻诠释,到对教育方法的独到见解;从对共产党人初心的坚定守望,到对良好家风的深情传承,这位老党员用真诚的文字,勾勒出一位践行者的精神画像。他的话语没有华丽修饰,却字字透着对信仰的执着,如同山间清泉,在浮躁的世相中涤荡心灵,指引着人们以初心为舵,以行动为帆,在人生航程中坚定前行。 傅华老师在吉林北华大学做学雷锋事迹报告 佚名摄 一、雷锋精神:从“心”出发的终身修行 “学雷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更重要的是要从‘心’做起。”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他54年学雷锋的真谛。在他看来,“从‘心’做起”是坚持的前提——“只有从‘心’出发,才能不图名利,没有功利色彩,才是真学雷锋。” 这种“真心”,体现在他对“傻子精神”的推崇中。“傻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华,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傅华眼中的“傻子”,不是真的愚笨,而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甘愿为他人付出”的纯粹。他坦言自己就是这样的“傻子”:照顾五保户14年不求回报,为贫困生垫付学费不图感谢,退休后仍回校讲课不计酬劳。正如他所说:“当下实现‘中国梦’,特别需要这种傻子精神。” 更难得的是,他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人生追求。“誓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傅华以松自喻,坚守的是“顶天立地大写的人”的品格——面对非议不退缩,面对荣誉不张扬,始终以“无私奉献”为标尺。41年教学生涯中,他带领学生做的好事不计其数,从帮老人挑水、扫院子到为灾区捐款,桩桩件件都透着“真心学雷锋”的赤诚。 二、育人之道:言传身教的智慧传承 “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说服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傅华的育人理念,源于父母对他的影响,也凝结了41年教育教学的经验。他回忆:“我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讲清道理,做出榜样。” 傅华老师在松原市宁江二中做学雷锋事迹报告 佚名摄 这种理念,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处处可见。给学生讲雷锋时,他不仅讲“做好事”的故事,更带他们去敬老院实践;教育学生“爱祖国”时,他分享自己“四次为焦裕禄落泪”的经历,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正如他所说:“41年讲雷锋,事实证明学生热爱雷锋,愿意跟随我学雷锋,因为他们看到了行动。‘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 退休后,他仍坚持“身教”的力量。学生们找他讲课,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收到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大姐寄来的《七个孩子话雷锋》一书,他认真研读后分享感悟,告诉孩子们“雷锋精神要代代传”。这种“生命不息,育人不止”的热忱,让他的教育超越了课堂,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精神传递。 三、党员本色:以榜样为镜的初心坚守 “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我看来,焦裕禄是这样的人;孔繁森是这样的人;杨善洲是这样的人;雷锋是这样的人;郭明义是这样的人。我也要做这样的人。”傅华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与追求。在他看来,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他推崇焦裕禄“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敬佩孔繁森“两离桑梓,独恋雪域”,学习杨善洲“退休后种树22年”,敬仰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敬重郭明义“献血6万毫升仍不停步”。这些榜样的共同点,在他眼中就是“无私奉献”——这与他父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座右铭一脉相承。 这种坚守,让他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乡村教师,他“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普通公民,他“54年做好事不间断”;作为一位网民,他“抨击时弊,维护正义”。正如他所说:“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使旗更加鲜红!” 四、家风传承:润物无声的道德滋养 “家风是什么?不是‘棍头出孝子’,而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傅华对家风的理解,源于父亲傅景生的表率。“家父是大孝子,对爷爷奶奶孝顺有加,受他影响,我对奶奶养老送终,对父母十分孝顺。” 父亲“积德行善一辈子”,母亲“善良贤惠”,这种家风像春雨般滋养着傅华。他将“乐于助人”的家风传给女儿冬冬——冬冬支持他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为他买“为人民服务”徽章作为生日礼物,帮他整理320万字日记。这种“良好家风代代传”的温暖,让他坚信:“良好家风是最好的道德教材。” 在他看来,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父亲“做好事不张扬”,他“学雷锋不图名”,女儿“支持奉献不抱怨”。这种传承,让“无私奉献”从个人行为变成了家族基因,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丰富内涵。 五、追梦之路: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傅华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2017年的他,虽已年过六旬,却依然“为了实现梦想,继续努力拼搏”。 傅华老师在续写“雷锋日记” 文静摄 他的梦想很朴素:“让雷锋精神传得更广,让更多人学雷锋、做好事。”为了这个梦想,他学用微信、微博,用新媒体讲雷锋故事;他搜集英雄事迹,“要让青少年知道榜样的力量”;他坚持续写雷锋日记,“记录下做好事的点滴心得,给后人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这种“不懈追求”,让他的人生充实而幸福。正如他所说:“幸福源于心简单——不图名利,默默奉献,心里踏实。”54年的坚守,让他从“青少年时的热血”走到“老年时的笃定”,活成了自己由衷敬佩的“大写的人”。 结语:平凡中的伟大,坚守中的崇高 傅华的这8则微信,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位普通人的精神高度。从“从‘心’学雷锋”到“言传身教育人”,从“做真正的共产党人”到“传承良好家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坚守。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傅华的“慢慢来”更显珍贵——54年做好事,41年讲雷锋,一辈子守初心。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精神传承,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始终不渝的坚持;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名利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安宁。 正如他所推崇的“傻子精神”,看似“傻”,实则是最可贵的纯粹。这种纯粹,让他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本色,也让我们明白:以初心铸魂,以行动立身,平凡的人生也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