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为墨,精神作笔——傅华日记中的红色传承与时代坚守 (一百六十八)时间:2025-07-2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红色基因杰出传承者康殿英主编《千篇红色日记》一书《傅华百篇红色日记》部分的字里行间,傅华用朴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图谱。其中2023至2024年的四篇日记,如同一组时代切片,既记录着他与雷锋精神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映照出一位古稀老人对信仰的执着与生命的热忱。这些文字,既是个人精神世界的独白,更是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注脚。 傅华老师在吉林北华大学作学雷锋事迹报告 佚名摄 一、谦逊为帆:在赞誉与自省中坚守初心 2023年3月3日,“全军学雷锋模范”张子祥以一首五言诗盛赞傅华:“哥哥了不起,日记写历史。倾情学雷锋,先人而后己。”面对这样的评价,傅华在日记中写道:“我感觉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后应需加倍努力。”这种谦逊,源自他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奉献不是为了博取赞誉,而是对内心信仰的忠诚践行。 在傅华的人生词典里,“低调”是始终坚守的人生准则。2023年4月17日的日记中,他回忆搬家近18年却鲜为人知的生活:“在我所居住的社区知道我底细的人没有,略知一二的人也寥寥无几。”即便在毛主席为雷锋题词60周年的重要节点,他的事迹被雷锋在线、中国正能量网、澳门法治报、日记之声、《中国日记报》、《白城日报》、《松原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受邀到中小学、高校、社区作报告,仍坚持“低调,低调,再低调”。这种处世哲学,与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一脉相承,彰显着共产党人的质朴本色。 二、忠诚为锚:50年思想汇报中的信仰之光 冬冬送给老爸傅华生日礼物——《环球人物》2023年第23期 文静摄 2023年12月31日的日记,是傅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深度剖析。他在新年之际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的重要讲话,并郑重写下:“坚持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50年来从未间断。”从1974年递交第一份思想汇报至今,30余万字的文字记录,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这种忠诚,在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愈发坚定。收到女儿赠送的生日礼物《环球人物》杂志特刊时,他在日记中摘录:“怀念毛主席的伟大与质朴,天才与品格,信仰与赤诚。”在他看来,毛泽东思想不仅是理论指引,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即将乘坐2024年高速列车奔向远方的我有了足够的精神动力。” 三、传承为舟: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星火相传 雷锋小学同学谢迪安和《庚伢子》小演员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1月17日,傅华收到雷锋儿时伙伴、邻居、小学同学谢迪安的长篇小说《英雄曲——少年雷锋的脚步》时,在日记中写道:“这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对宣传雷锋精神有很大帮助。”这种对雷锋精神传承的紧迫感,贯穿他的日记始终。从与雷锋生前战友冷宽将军的互动,到结识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张雅琴等,他始终以“雷锋精神传人”的身份,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在傅华的实践中,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结合时代特点的创新。他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与青年党员王巍探讨信仰;在北华大学作报告时,用自己的“雷锋故事”点燃大学生的青春激情。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雷锋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递,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四、生命如歌:病痛与岁月中的精神超越 傅华的日记,始终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事业的执着。2023年12月31日,他在回顾术后康复期时写道:“心脏搭桥手术没有击垮我,反而让我更懂得生命的意义。”这种乐观与坚韧,在他坚持学习毛泽东著作、研究日记文化中得到升华。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将学习视为对抗岁月流逝的“精神防腐剂”。 “全军学雷锋模范”张子祥(左二) 图片本人提供 这种生命态度,在他与张子祥的互动中尤为动人。当得知张子祥身体抱恙时,他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他的身体健康与否,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社会需要他,‘雷锋事业’更需要他。”这种对雷锋精神传承者的珍视,折射出他对精神力量的深刻认知——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人共同坚守、奋斗。 结语:平凡中的永恒,坚守中的丰碑 傅华的日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书写着伟大。他用62年的坚持,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用50年的思想汇报,诠释着对党的忠诚;用无数善举,温暖着他人的心灵。正如郭明义所言:“傅华老师是‘当代活雷锋’,他的事迹桩桩件件都感人肺腑。”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傅华的日记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着信仰与奉献的道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红色精神,不在豪言壮语中,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伟大的人格力量,不在显赫的地位中,而在平凡生活的点滴中。当我们翻开《千篇红色日记》一书(641——692页)《傅华百篇红色日记》,看到的不仅是傅华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代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永远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