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平凡中的崇高:新华网友视角下的傅华精神 (一百七十)
详细内容

平凡中的崇高:新华网友视角下的傅华精神 (一百七十)

时间:2025-07-31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新华网友的评论里,傅华的名字始终与“感动”、“敬佩”、“榜样”等词相连。从2009到2010年,网友们用真挚的文字,记录下对这位乡村中学教师的敬意——有人感动于他“对青少年教育的执着”,有人敬佩他“一辈子做好事”的坚守,有人呼吁“多宣传这样的好人”。这些评论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傅华精神的丰富内涵,也映照出社会对真善美的深切渴望。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写“雷锋日记”  浩宇摄


一、师者如灯:教育者的责任与光芒


“多一些你这样有思想的教师,教育事业有希望!”网友溪上桃花的这句话,道出了傅华作为教育者的独特价值。在网友眼中,他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精神导师。


这种影响,体现在他对德育的深耕上。网友何甲申感慨:“‘为人师表’的作用比说教强100倍。”傅华41年教学生涯中,带领学生逢年过节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26年,用“雷锋故事”感染几代人,让“做好事”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正如新华网友李卫红所说:“您以高尚品德言传身教,教育影响着学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课本都更有力量。


更难得的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在“金钱社会”的鼓噪声中,他坚持“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教他们“分清是非,站稳立场”。新华网友漠漠孤烟(傅华老师教过的学生)回忆:“老师的教育影响我一生”,这正是傅华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灵魂塑造。


二、坚守如磐:一辈子做好事的执着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新华网友何甲申引用毛主席的话,赞扬傅华是“一辈子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网友看来,他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郭旗街广场留影  冬冬摄


这种坚持,在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下更显珍贵。网友何甲申坦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付出代价和毅力”,而傅华“敢于冲破世俗,将信仰入骨”——面对欠账7万元的家境,仍为灾区、孤儿、残疾人、贫困学生等捐款近10万元;退休后22次探望患病二姐,20次带去礼物。这些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把吃苦当乐事”的豁达。


新华网友一名新手126将傅华与王彦生、沈浩等先进人物并列,称他们都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伟大人格”。不同的是,傅华的事迹“宣传得还不够”,这种“低调中的坚守”,恰是他最动人的特质——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好事不图名利,心里踏实”。


三、精神标杆:时代需要的道德力量


“傅华是真正的道德楷模,是时代最可爱的人。”新华网友一名新手126的这句评价,道出了傅华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他的存在如同一股清流,让人们看到“善良、责任、正义”的力量。


网友们敏锐地发现,傅华做到的事“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做到”。他照顾五保户、给学生交付学费、冒雪家访……这些“平凡小事”,恰恰印证了雷锋精神的可学性。正如网友所说:“他最大的特点是有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而这些品质,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图片3.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更深刻的是,网友们将他的坚守视为对“世俗”的反抗。在“拜金主义泛滥”的环境中,傅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用350万字日记记录了自己坚持初心使命的心路历程。新华网友何甲申呼吁:建议“将日记精华登出,这是向社会呼喊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拒腐防变’的需要!”这强烈呼声背后,是对精神力量的迫切渴求。


四、共鸣之思:评论背后的社会期待


网友们的评论,不仅是对傅华个人的肯定,更折射出社会对道德回归的期待。有人遗憾他“没引起上头关注”,有人呼吁“多宣传这样的好人”,这些声音里,藏着人们对“人心扶正”的渴望。


傅华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因为他证明了“平凡人也能活出崇高”。他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高山上的无名小草"——如网友所说,他的事迹“没被过度包装”,却真实得让人动容。这种真实,让每个人都看到:雷锋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


从2009到2010年的评论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的信念:社会需要傅华这样的“道德标杆”,更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傅华式的普通人”。正如新华网友一名新手126所说:“付华做到的,我们只要努力都能做到”——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致敬,也是社会进步最坚实的力量。


傅华的故事,因网友的评论而更加丰满。这些来自不同地域陌生人的敬意,不仅是对一个好人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傅华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崇高不必惊天动地,平凡的坚持同样能照亮人心。而网友们的共鸣,则让我们看到:当越来越多的人追随这种坚守,社会终将充满温暖与和谐。(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