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行动为笔,书写精神的答卷——傅华微信中的践行与追求 (一百七十三)
详细内容

以行动为笔,书写精神的答卷——傅华微信中的践行与追求 (一百七十三)

时间:2025-08-0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老师2017年4月的微信语录,字里行间透着对信仰的坚定与行动的执着。从对雷锋精神“做比说更重要”的深刻体悟,到对焦裕禄精神“真信真学真做”的践行决心;从教育者的育人智慧,到共产党人的"赶考"意识,这位老教师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践行者的精神图谱,展现出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追求。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留影  佚名摄


一、践行至上:学雷锋的行动哲学


“学雷锋,不在看你说的如何,而是在看你做的怎样。”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他54年学雷锋的核心心得。在他看来,学雷锋的关键是“做”——“做一两件好事容易,坚持一辈子做好事难”,而傅华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份“贵在坚持”的执着。


这种行动哲学,体现在他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上。“见贤思齐,平凡成就伟大,这就是雷锋。”他推崇雷锋“看重责任而非金钱”的价值观,更认同雷锋“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颜色”的誓言。这种认同,让他的行动超越了简单模仿,成为一种精神自觉:照顾五保户14年不辍,退休后仍22次探望患病二姐,用350万字日记记录善举,这些“做”出来的事迹,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


他特别强调“真学真做”的重要性。面对“形式主义学雷锋”的现象,他直言“做比什么都重要”,正如雷锋班战士刘汉强所说:“永远坚守一种爱心,永远奉献人民,永远忘我奋进”。这种“做”的执着,让他在54年后仍能底气十足地说:“我一直在路上”。


二、榜样如灯:精神传承的接力赛


“‘当代雷锋’郭明义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是一面鲜艳夺目的精神旗帜。”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榜样力量的深刻认知。在他心中,精神传承不是单一的追随,而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接力赛——雷锋是起点,焦裕禄、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是途中的接力者,而自己,正是这场接力赛中的奔跑者。


他对焦裕禄精神的推崇,带着一种共产党人的自觉。“要缅怀其丰功伟绩,更要脚踏实地践行其精神”,学习他“心里装着事业和人民,鞠躬尽瘁,不谋私利”。这种学习,体现在他“廉洁从教41年不收学生一分钱”的坚守中,体现在“欠账7万仍捐款近10万”的抉择中,更体现在“把吃苦当乐事”的豁达中。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佚名摄


在傅华看来,榜样的力量需要“社会舆论导向”的加持。“让好人、有德者有得,才能使社会形成人人思善、向善、行善的风气。”他自己就是这种导向的受益者——学生的敬意、网友的赞誉、社会的认可,这些“得”不是物质回报,而是精神激励,让他更坚定地“做一辈子好事”。


三、育人之道:教育者的智慧与责任


“教育青少年既是学问,又是艺术。”作为41年教龄的老教师,傅华的育人之道透着因材施教的智慧。他强调“用正确思想引导,交流要有艺术性,话能说到学生心里去”,反对空洞说教,主张“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这种智慧,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而德育的教育是“让学生口服心服”。他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不是简单命令,而是“讲雷锋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他向学生推荐高尔基作品,不是强制阅读,而是“结合成长困惑谈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收到了明显教育效果。


他深知,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自己54年学雷锋的实践,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学生”王巍称他“把道德融入骨血”,正是这种“做出来的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四、赶考之心: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共产党人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赶考’,‘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傅华的这句话,透着一位老党员的政治清醒。在他看来,“赶考”的答卷上,最关键的题目是“如何对待人民”——“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清正廉洁,立党为公,不谋私利,才能合格”。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宁江区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上作师德报告  佚名摄


这种清醒,体现在他对“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坚守中。从教41年,他拒绝任何“以权谋私”的机会;退休后用新媒体传播雷锋精神,拒绝商业合作的邀约;面对“最美乡村教师”的荣誉,他始终强调“我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这些选择,都是他“赶考”答卷上的清晰笔迹。


他的“赶考”之路,与学雷锋之路高度重合。“永葆政治本色”与“保持历史鲜红颜色”,本质上是同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守。正如他所说:“只有深得人民拥护,才能在赶考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结语:行动中的精神海拔


傅华2017年4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行动的力量。从“做比说重要”的践行哲学,到“榜样接力”的传承意识;从“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智慧,到“赶考永不停”的政治清醒,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精神的海拔,不在口号的高度,而在行动的深度。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傅华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行胜于言”的朴素真理。他告诉我们:崇高不必惊天动地,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伟大;信仰不必挂在嘴边,用一生的行动证明就是真诚。正如他54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们相信:当更多人迈出“做”的脚步,精神的长河必将奔腾不息,文明的光芒必将照亮前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报底sdlfw.zglfbs.com.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