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初心为笔,书奉献华章——傅华微信中的精神坚守与人生追求 (一百七十四)
详细内容

以初心为笔,书奉献华章——傅华微信中的精神坚守与人生追求 (一百七十四)

时间:2025-08-0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4月的微信记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与对信仰的执着坚守。从41年教坛生涯“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责任担当,到“铸就道德丰碑”的人生誓言;从对奉献幸福的切身体会,到对精神传承的自觉践行,这位老党员、老教师用朴实话语勾勒出一幅充盈着真善美的精神画卷,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精神高度。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郭旗街广场留影  冬冬摄


一、责任在肩:从职业坚守到使命担当


“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意识,要有使命担当。”傅华的这句话,是他41年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退休前,他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圆满句号”,这种对职业的敬畏,让他在乡村教师岗位上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背着残疾女孩过河上下学两年;为了方便群众、学生出行率领学生们奋战近6个小时搭建“雷锋桥”;长期带病站在三尺讲台给学生授课;廉洁从教41年,从来不收学生一分钱。


作为党员,他的责任带着鲜明的党性底色:“无限忠于党的事业,让党旗更鲜红。”这种忠诚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当年带着月饼慰问敬老院老人时,他对当的哥的学生感慨:“关爱无儿无女的老人是责任,如果党员干部都能这样做就好了。”学生那句“这样做的人太少了”的回应,更坚定了他“做下去”的决心。义务照顾于爷爷、朱奶奶6年;义务服务五保户张大爷一家14年,22次探望患病二姐,这些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把责任扛在肩上”的自觉。


他的担当还体现在对青少年教育的长远考量上。“教育青少年是战略任务,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给青少年学生写信近千封做其思想工作。他用雷锋故事、郭明义事迹点燃孩子们的奋进激情,甚至学用新媒体与年轻人交流思想,只因“关心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未来”。这种跨越职业边界的坚守,让责任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二、奉献为乐:从个人践行到精神共鸣


“奉献人生是快乐的,无私奉献的人生是无限幸福的。”傅华的这句话,是54年学雷锋实践积累的切身体悟。这种幸福不是物质满足,而是帮助他人后的心灵充盈——照顾五保户张大爷时,老人含泪的笑容让他温暖;学生张洪臣用二等功军功章表达敬意时,他内心满是欣慰;退休后被孩子们称为“傅华爷爷”时,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  董秀东摄


在他看来,这种幸福“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惟有雷锋、郭明义这样的人才能深切感受。他读《永恒的召唤》时敏锐发现:“郭明义走红网络,说明社会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雷锋回归。”而他自己,正是这种“呼唤”最坚定的回应者。54年做好事不图回报,“只要人们崇敬雷锋就足够了”,这种纯粹让他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雷锋班战士张廷会的事迹让他深受触动,因为彼此有着“相同的人生追求”——不图名利,只愿用行动擦亮雷锋精神。这种共鸣跨越年龄与职业,印证了他的感悟:“学雷锋、做好事就是在追求人生的快乐,这种快乐能延年益寿、健康幸福。”


三、传承自觉:从个人向善到社会风尚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做好人,作为教师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党员要带动周围人践行核心价值观。”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精神传承的系统思考——个人的善是起点,带动更多人向善才是目标。


图片3.png

傅华老师给学生们讲雷锋故事  于彦伟摄


这种自觉体现在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上。“教师不仅要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还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教育从不是空洞说教,而是“用正确思想引导,话能说到学生心里去”。残疾“学生”王巍瘫痪在床仍坚持入党、做公益,正是这种教育最生动的成果。


他深知社会风气的好转需要“众人拾柴”。“让好人多起来,社会风气才能逐步好起来。”因此,他既自己坚持做好事,也呼吁“党员干部带头做”;既写350万字日记记录善举,也通过微信传播好人好事。读《永恒的召唤》时,他特别强调“郭明义身上充分体现了雷锋精神”,只因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大道至简:通透人生中的精神纯粹


“简单是人生的智慧,是人生的境界。”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在他看来,简单不是幼稚,而是“心无杂念,看淡名利,宠辱不惊”——就像雷锋“看重责任而非金钱”,就像自己面对荣誉时的平静淡然。


他用“平常心态”对待一切,却对“见贤思齐”有着极致追求。“雷锋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灵魂的高尚或丑恶。”54年来,他始终以雷锋为镜,在照顾五保户时照见初心,在面对诱惑时照见坚守,在教育学生时照见担当。这种自我审视让他“不断提升人生境界”,从青年时的“向雷锋看齐”,成长为他人眼中的“雷锋式榜样”。


这种简单与纯粹,让他在纷繁世相中始终保持清醒。“奉献不图回报,只要人们记得雷锋就好”,这种豁达让他在“逆境多于顺境”的过往中甘之如饴,也让他对“社会需要更多雷锋”的未来充满期待。


傅华的微信记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从责任担当到无私奉献,从个人践行到精神传承,他用一生实践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崇高来自坚守。在这个追求复杂的时代,他的“简单”与“执着”恰是最动人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践行的,当更多人以初心为笔,以行动为墨,必能书写出更灿烂的奉献华章。(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报底sdlfw.zglfbs.com.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