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日记扉页上的人生誓言:傅华日记语录中的精神成长轨迹 (一百七十五)
详细内容

日记扉页上的人生誓言:傅华日记语录中的精神成长轨迹 (一百七十五)

时间:2025-08-0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日记扉页上的十八则语录,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他从青年到暮年的精神成长轨迹。从“誓做革命导师列宁的优秀学生”的青春誓言,到“永走雷锋路”的毕生追求;从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到对实干的深刻体悟,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坐标,更折射出一代中国人在时代浪潮中对信仰与价值的坚守,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精神高度。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阅读自己“雷锋日记”  冬冬摄


一、青春誓言:理想信念的萌芽与确立


“誓做革命导师列宁的优秀学生。”1972年,青年傅华在第二本日记扉页写下这句话,字里透着炽热的理想主义情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同年傅华穿的背心上绣着五个大红字:“向列宁学习”。这一时期的语录,充满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理想的向往——抄录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语录,引用陈毅元帅“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的诗句表达心志;将雷锋视为“永远活在心中的榜样”,立下“学雷锋,做雷锋,愿把青春献人民”的志愿。


这种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奋斗紧密相连。1976年,他写下“人间世上无难事,坚信只有肯登攀”;1978年,又立志“在学雷锋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进,直到生命终结”。这些话语背后,是青年傅华在乡村教师岗位上的具体实践:带学生义务劳动,照顾五保户,用微薄工资资助贫困生。正如他对“理想”的诠释:“理想是一页风帆,推动生命之舟远航,纵然遇到滔天风浪,也不能把它撕碎,阻拦。”


图片2.png

“誓做革命导师列宁的优秀学生”这是青年时期傅华誓言  冬冬摄


青年时期的誓言,为他一生的精神成长奠定了底色。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还是人生中的逆境,这些写在扉页上的话都如灯塔般指引方向,让他在“学雷锋,做雷锋,愿把青春献人民”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二、奋斗哲思:从激情到沉稳的实践智慧


进入80年代,傅华扉页上的语录多了几分历经沉淀的沉稳。1984年抄录雨果名言:“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前途,不愿求有力者垂青”;1985年写下“谦虚的人常思己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1986年感悟“理想的实现要奋斗,靠幻想永远实现不了理想”。这些话语,展现出他对“奋斗”理解的深化——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方法;不仅要敢闯,更要善思。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看雷锋团战士许雷赠送给的日记本  冬冬摄


这种智慧,体现在他对“脚踏实地”的坚守上。1990年,他手书李大钊名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名”,这成为他此后工作的准则。作为乡村教师,他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专注于“点点滴滴”:41年坚持写教学反思,无数次家访,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这些“踏实功夫”,让他的教育事业小有成就。


他的奋斗还带着“宠辱不惊”的豁达。1991年抄录我国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教授赠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叶落,去留无意望碧空风卷云舒”,这种境界让他在面对荣誉时保持清醒,在遭遇误解时坚守初心。正如他所说:“过去毕竟是过去,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种不断归零的心态,让他的奋斗之路始终充满活力。


三、雷锋情结:贯穿一生的精神主线


“永走雷锋路,力做雷锋人。”1990年,傅华在扉页上写下这句话,此时他已坚持学雷锋27年。这条主线,贯穿了他的精神成长全程——1978年立志“学雷锋直到生命终结”,1981年借陈毅诗句明志“雪压竹头低”,“依旧与天齐”,1991年誓言“我决心为人民,为祖国和人类崇高的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这种坚守,源于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他推崇雷锋“对困难是战斗,对战斗是胜利,对胜利是谦虚”的品格,自己也践行着这种精神:面对心脏搭桥手术的“困难”,他以“战斗”姿态康复,术后193天仍坚持读书学习;取得“吉林好人”等荣誉时,他始终强调“我只是普通人”;退休后仍多次回校讲雷锋故事,用行动诠释“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他的学雷锋之路,还带着“传帮带”的自觉。1978年就鼓励自己“抛弃顾虑,大胆干一番”,后来更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他说“雷锋影响了我一生,我要影响孩子们一辈子。”


四、生命境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赤诚


“对于一个甘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人来说,他永远‘有朝气’,他的青春永驻,他的力量永远使不败。”1991年,傅华重抄1978年的这句话时,已近不惑之年,但字里行间的赤诚丝毫不减。这种献身精神,是他精神世界的制高点。


他的“献身”,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终身践行上。1977年写下“用铁一般的行动回答人生课题”,此后数十年,他用350万字道德修养日记记录践行轨迹,为人民做了数万件好事。退休后仍坚持“做好事不间断”。这些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把一生献给人民”的笃定。


他的“献身”,更体现在对精神传承的执着上。即便年过七旬,仍关注青少年教育,“用雷锋精神点燃他们的奋进激情”。在他看来,“为共产主义献身”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为人类工作”的集体追求——正如他所说:“即使死了,也要将精神留给人间”,这种“精神不死”的信念,让他的生命境界超越了有限的长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傅华日记扉页上的语录,是一部浓缩的精神成长史。从青春誓言到生命感悟,从奋斗哲思到奉献情怀,这些文字见证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坚守中成就崇高。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这些写在扉页上的誓言提醒我们:理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奋斗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奉献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而当这些成为习惯,平凡的人生便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