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行动为炬,照见精神的传承——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共鸣 (一百七十六)
详细内容

以行动为炬,照见精神的传承——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共鸣 (一百七十六)

时间:2025-08-0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老师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雷锋精神的深切共鸣与践行决心。从对群众路线的深刻认知,到对郭明义等榜样的由衷推崇;从捧读《雷锋班的新故事》时的热泪盈眶,到“道德长跑,永无止境”的毕生誓言,这位老党员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长卷,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坚守力量。


图片5.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郭旗街广场留影  文静摄


一、榜样如灯:精神共鸣中的力量汲取


“在郭明义同志身上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傅华的这句话,道出了他54年学雷锋路上的深刻感悟——践行崇高精神从不是孤军奋战。在他心中,雷锋是“巍峨的道德丰碑”,郭明义是“熊熊燃烧的火炬”,雷锋班战士是“精神接力的奔跑者”,而自己,正是这场跨越时代的精神接力中坚定的一员。


图片6.png

宋若波、王振兴著《雷锋班的新故事》一书  冬冬摄


这种思想共鸣,在捧读宋若波、王振兴著《雷锋班的新故事》时尤为强烈。“十有八九都要泪流满面”,不是感情脆弱,而是“事迹感人肺腑,与自己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雷锋班战士把做好事当成习惯的坚守,让他想起自己14年照顾五保户的日常;战士们“纯粹的利他之心”,让他看到自己350万字道德日记里的初心。这种共鸣,让他更加坚信“54年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党的支持和人民的期待”。


他对雷锋的推崇,带着深入骨髓的认同:“雷锋了不起,把做好事当成生活习惯,当做高尚的职业追求。”这种认同,让他的学习超越了简单模仿,成为一种精神自觉——从教41年不收礼物,退休后仍坚持"做好事不间断",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力量”。


二、行胜于言:率先垂范中的精神感召


“号召别人学雷锋,自己首先要学雷锋;让别人做好事,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好事。”傅华的这句话,是他54年实践总结的“行动哲学”。在他看来,精神传承的关键不是“喊破嗓子”,而是“做出样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有说服力、感染力、感召力”。


图片7.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这种理念,体现在他对青少年教育的深耕中。41年教育生涯里,他从不空谈"勤俭节约",而是带学生捡拾废品资助贫困生;不抽象讲“奉献”,而是周末领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正如他所说:“教师要做表率,讲毛泽东、焦裕禄、雷锋的故事,更要自己践行。”这种“身教”让教育效果远超“言传”,残疾“学生”王巍身患重病仍坚持助残,正是这种教育最生动的成果。


作为党员,他的“率先垂范”带着鲜明的党性底色。“无限忠于党的事业,有责任使党旗更加鲜红”,这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间断,心脏搭桥手术后仍坚持传播雷锋精神,用350万字日记记录“为人民服务”的点滴体会。这些“做出来的党性”,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


三、传承自觉:从个人践行到社会风尚


“见贤思齐,是我一生的努力方向;宣传好人事迹,教育青少年,是我一生的责任。”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精神传承的系统思考——个人的坚守是起点,带动更多人向善才是目标。


图片8.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这种自觉,体现在他对"群众路线"的深刻认知上。“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与群众路线一脉相承,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此,他的学雷锋从不局限于个人做好事,更注重“走进群众、影响群众”——在乡村集市讲雷锋故事,用微信传播郭明义事迹,甚至学年轻人玩微博、微信,只为“让更多人看见善的力量”。


他对青少年的教育带着战略眼光。“培养勤俭节约美德要从小抓起”,41年来,他既讲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也带学生体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退休后仍支持繁荣街道关工委工作,“用雷锋精神点燃青少年的奋进激情”。在他看来,“教育一个孩子,就能影响一个家庭,进而带动一片社会”,这种“滴灌式”的传承,让雷锋精神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四、长跑不止:毕生践行中的精神升华


“道德长跑,永无止境。”傅华的这句话,是他对54年学雷锋之路的生动比喻。从10岁写下第一则学雷锋日记,到72岁仍誓言“续写雷锋日记到生命最后一息”,他用54年350万字的坚持,诠释了“永不止步”的深刻内涵。


图片9.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这种长跑,带着“铸就道德丰碑”的人生追求。“即使百年之后,也要将精神留给人间”,这句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誓言,在2017年仍被他郑重提及。支撑这种追求的,是对“平凡与伟大”的透彻理解——“用平凡的笔墨书写人生的伟大”,这种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把简单的好事做到极致”。


他的长跑之路,因“不孤立”而更有力量。重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的题词,阅读雷锋、郭明义的新版图书,都让他“感到振奋、激动”。这种力量,让他在术后康复期仍坚持“每月读书计划”,在面对“逆境多于顺境”时依然从容。正如他所说:“有党的支持,有人民的期待,就能沿着雷锋足迹大踏步前进。”


傅华老师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行动的力量。从榜样共鸣到率先垂范,从传承自觉到道德长跑不止,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精神的传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辈子的坚守。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行胜于言”的朴素真理,也让我们相信:当更多人加入这场“道德长跑”,精神的火炬必将代代相传,永不熄灭。(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