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平凡铸伟大,以坚守致初心:傅华微信中的精神追求与生命热忱 (一百七十七)
详细内容

以平凡铸伟大,以坚守致初心:傅华微信中的精神追求与生命热忱 (一百七十七)

时间:2025-08-0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股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承载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对雷锋精神的坚守,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从“激情不减当年”的奋斗姿态,到“用平凡铸就伟大”的人生感悟;从对教师使命的深刻理解,到对“傻子精神”的独到诠释,这位72岁的老人用朴实的语言,展现出历经岁月淬炼却愈发炽热的生命力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坚守与奉献的生动图景。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郭旗街广场留影  文静摄


一、师者如光:教育路上的使命与坚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傅华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教育学生做好人,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贯穿了他41年的从教生涯。


他始终践行“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上做好人”的“三好”教育理念,更以“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41年来,他不收学生一分钱,却为贫困学生花钱无数;不空谈大道理,却带领学雷锋、郭明义课外小组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26年。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恰是他“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他所说:“高尚的师德比渊博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一生。”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阅读《中国日记报》  文静摄


即便步入老年,他对教育的热忱丝毫未减。“现在72岁,斗志、激情不减当年”,退休后仍坚持回校讲雷锋故事,用微信与青年志愿者交流育人心得,只因“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这种跨越职业边界的坚守,让“师者”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二、平凡伟大:雷锋精神中的人生智慧


“真正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幸福在于奉献。”傅华的这句话,是54年学雷锋实践沉淀的人生真谛。在他看来,雷锋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做有利于人民的平凡小事,并坚持做一辈子”——这种认知,让他对“平凡与伟大”有了超越常人的理解。


他推崇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等“当代雷锋”,正因他们用行动印证了“平凡成就伟大”的真理。而他自己,正是这种理念的忠实践行者:照顾五保户张大爷时,每周送去热乎饭菜;退休后22次探望患病二姐,20次带去贴心礼物;心脏搭桥手术后仍坚持续写“雷锋日记”,54年累积350万字。这些“平凡小事”,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闪耀光芒,正如他所说:“做一辈子好事,虽无荣誉光环,但其人生意义非凡。”


图片3.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他对雷锋“傻”的解读尤为深刻:“雷锋不傻,他是聪明人,这种‘傻’是高尚的,是人生智慧,是精神境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傻”——不计回报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恰是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养分。“实现中国梦,更需要这种‘傻子精神’”,这句话道破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奋斗不止:生命长河中的热忱与追求


“奋斗,精神是充实的;工作,生活是快乐的;奉献,人生是幸福的。”傅华的这句话,是他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65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忆往昔激情岁月,做当下本职工作,向明天持续奋斗”的昂扬姿态,这种生命力源于他对“心中梦想”的执着追求。


他青少年时代的“美丽梦想”,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用一生的道德实践,铸就一座辉煌的道德丰碑”。为了这个梦想,他坚持续写“雷锋日记”54年,做好事54年,即便遭遇“做好事难,坚持一辈子更难”的困境,仍誓言“突破难,立志攀登共产主义道德高峰”。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让他的生命始终充盈着“战斗的欢乐”。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心脏搭桥手术前在病床上写日记  冬冬摄


阅读《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时,他深受触动:“要继续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用知识丰富自己,用道德完善自己。”术后康复期,他仍坚持“每月读书计划”,在病床上写下3000字学习心得,只因“岁月不等人,要在有限生命里做更多事”。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让他的晚年生活比年轻人更充满激情。


四、传承之责:雷锋精神的时代延伸


“学雷锋没有止境,做好事没有终点。”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精神传承的自觉担当。在他看来,“雷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种认知让他的践行超越了个人行为,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认真学习、积极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文件精神,不仅自己坚持学雷锋,更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建设者”。退休后,他玩转新媒体传播雷锋故事,与雷锋班战士交流心得,只为让更多人明白:“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他特别认同郭明义“学雷锋是做人的本分”的观点,认为这种“本分”意识是坚持学雷锋的动力源泉。“54年学雷锋无怨无悔,就是源于这种本分”,这种朴素的认知,让他在面对误解时不退缩,在遭遇逆境时不放弃,始终保持“争做永远的雷锋”的初心。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从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到平凡中的伟大智慧;从奋斗不止的生命热忱,到传承不息的精神自觉,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平凡日子里的执着坚守;幸福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奉献他人后的心灵充盈。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傅华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也让我们相信:当更多人以平凡为笔,以坚守为墨,必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伟大人生。(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