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行动为桥,承续雷锋精神的火种——傅华微信中对郭明义的解读与精神共鸣 (一百七十八)时间:2025-08-05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聚焦于“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与精神,字里行间满是崇敬与共鸣。从对郭明义“实干精神”的钦佩,到对其“把做好事当职业”的深刻认同;从探讨家庭对人格的塑造,到强调雷锋精神传承的时代使命,这位老党员以54年学雷锋的实践阅历,为我们解码了雷锋精神的当代延续,展现出平凡与伟大之间的深刻联结。 “当代雷锋”郭明义同志 图片来自网络 一、实干为基:郭明义精神的核心底色 “郭明义同志辉煌业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傅华的这句话,精准抓住了郭明义精神的核心。在他看来,郭明义之所以被称为“当代雷锋”,不在于华丽的言辞,而在于“靠做,靠人格力量影响别人”的实干底色——这种特质,与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一脉相承。 郭明义的“干”,体现在对事业的极致投入上。“把公家的事当作家事,认认真真对待,踏踏实实来干”,这种主人翁精神让傅华尤为钦佩。无论是在鞍钢的岗位上钻研技术,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献血、资助贫困生,郭明义用行动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凡。正如傅华所言:“雷锋用平凡铸就辉煌,郭明义亦是如此。” 2012年3月2日在北京傅华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刘然摄 这种实干精神,与傅华自身的坚守形成强烈共鸣。他自己从教41年,从不收学生一分钱、不搞一次特殊,用350万字日记记录“做好事”的点滴;退休后仍坚持“道德长跑”,这些“干出来的坚守”让他读懂了郭明义——“把做好事当作职业,当作生活习惯”,正是这种将崇高融入日常的坚持,让雷锋精神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传承为脉:雷锋精神的当代延续 “郭明义同志既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又是传播者。”傅华的这句话,点出了郭明义的时代价值——他不仅延续了雷锋精神,更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面对“当今社会没有雷锋式好人”的质疑,傅华坚定回应:“有!郭明义就是这样的好人。” 这种延续性,体现在精神内核的高度一致上。雷锋“心里装着人民”,郭明义“心里总是装着别人”;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郭明义“带动更多人学雷锋、奉献爱心”。傅华在反复研读《当代雷锋郭明义》画册时,深刻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一脉相承:“走近他,才能感知他的心音;读懂他,才能明白雷锋精神从未远去。” 更可贵的是,郭明义让雷锋精神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他的人格力量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使更多人跟着学雷锋”,这种“辐射效应”让傅华看到了精神传承的希望。正如他所说:“有爱心在,有爱心的人传递爱心,人间永远是春天。”而他自己,也在这场“爱心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41年教育生涯践行“用雷锋精神育人”,退休后仍坚持义务传播雷锋精神。 三、育人为本:雷锋精神的未来传承 “关心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雷锋精神传承的长远眼光。在他看来,郭明义的成长印证了“家庭与教育”对精神塑造的重要性——“有英雄的父亲郭洪俊言传身教,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这让他更加坚信:用雷锋精神培育下一代,是传承的关键。 从教41年,傅华始终坚持“用雷锋精神塑造青少年灵魂”,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他带领学生看望敬老院老人,不是简单“例行公事”,而是“让他们体会奉献的快乐”;他讲郭明义的故事,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他们明白平凡可以成就伟大”。在他看来,“帮助孩子树立‘三观’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是“雷锋精神能代代相传的根基”。 这种教育理念,与郭明义的实践形成呼应。郭明义资助贫困学生、成立爱心团队,本质上也是在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傅华深知,个人的坚守固然可贵,但“让更多青少年成为雷锋精神传人”,才能让雷锋精神真正“永放光芒”。因此,退休后的他仍活跃在关工委工作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学雷锋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 四、使命为要:雷锋精神的时代担当 “学习雷锋精神是本分,践行是职责,传播是义务,丰富内涵是使命。”傅华的这句话,概括了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的四重责任。在他看来,郭明义的价值不仅在于“自己做好事”,更在于为这四重责任提供了生动范本——他用行动诠释了“学习”的深度、“践行”的力度、“传播”的广度和“丰富”的厚度。 郭明义对雷锋精神的“丰富”,体现在与时代的结合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他证明了“奉献与幸福”的密切相关;在网络时代,他用新媒体扩大了雷锋精神的影响。这些实践让傅华深受启发:“雷锋精神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能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 “当代雷锋”郭明义画册 冬冬摄 这种认知,让傅华的坚守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他不仅自己坚持学雷锋54年,更努力“丰富其时代内涵”——用微信传播雷锋精神,用微博讲雷锋故事,让年轻人感受到“雷锋、雷锋精神离自己很近”。正如他在捧读郭明义画册时的激动:“我们心心相通,因为都在用一生践行同一个使命。”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雷锋精神当代传承的大门。从郭明义的实干,到傅华的坚守;从家庭的熏陶,到教育的传承,这些文字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它就藏在郭明义“把公家的事当家事”的认真里,藏在傅华“41年廉洁从教”的坚守里,藏在无数普通人“做好事当习惯”的日常里。而这份传承,正是照亮社会的温暖光芒,也是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