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信仰为基,传美德之光——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传承 (一百七十九)时间:2025-08-05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涌动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对传统美德的珍视。从“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自我要求,到对雷锋、韩振清等榜样的由衷敬佩;从对勤俭节约传统的深刻体悟,到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定传承,这位老党员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盈着党性修养与民族精神的画卷,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精神追求。 傅华老师在松原松花江北岸 留影 一、信仰的力量: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行动力 “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傅华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生力量源泉的深刻认知。在他看来,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有为理想奋斗的无穷力量,有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有一往无前的革命勇气”,“中国好人”、东北“活雷锋”韩振清正是这样的人。 韩振清“把学习雷锋当作人生追求、生活常态、常人感受不到的幸福”,这种境界让傅华深受触动。他特别敬佩韩振清在“人生坎坷、磨难多多”中展现出的“坚毅、坚韧、坚忍”,认为这种品格正是源于对雷锋精神的坚定信仰。这种共鸣,让傅华更加坚信“无私心的人才能学好雷锋,长期‘真学实做’就能成为雷锋”——这是他54年学雷锋的心得,也是对信仰力量的生动诠释。 在傅华心中,雷锋是“最美的中国人”,其事迹虽平凡却“震撼心灵”。雷锋精神作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韩振清等人的实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信仰的坐标。他自己正是沿着这个坐标前行:从少年时代学雷锋、做好事,到退休后继续传播雷锋精神,54年的坚守印证了“信仰能让人终身不渝”的真理。 二、修养的自觉: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尤其是共产党人,更应该这样。”傅华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党性修养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加强“道德修养、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关键,而学雷锋正是修养的重要途径——“有私心的人学不好雷锋,无私心的人才能学好雷锋”。 “中国好人”、东北“活雷锋”韩振清和少先队员在一起 佚名摄 这种修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实践。他推崇雷锋“把有的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纯粹,敬佩韩振清“认准道路就坚持到底”的执着,更以自身行动践行“真学实做”:41年教学生涯廉洁从教,退休后仍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心脏搭桥手术后仍不忘学习提升。正如他所说,修养是“终身课题”,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沉淀。 作为党员,他的修养始终与“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紧密相连。无论是对榜样的推崇,还是对自我的要求,最终都指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种自觉,让他在65岁时仍保持着“改造自我”的锐气,也让他的精神世界愈发丰盈。 三、勤俭的传承:从历史到未来的精神纽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傅华的这句话,带着亲身经历的温度。他回忆小时侯“大哥穿旧的衣服二哥接着穿,轮到自己时已是缝缝补补”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真实过往。这种记忆,让他对勤俭美德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悟。 傅华老师用了43年的行李带 冬冬摄 在他看来,这种美德在老一辈革命家与榜样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简朴生活,焦裕禄的“一条被子打满补丁”,雷锋的“补丁袜子”,都是勤俭美德的生动注脚。他们的实践证明,勤俭不是“穷日子的无奈”,而是“富日子的智慧”——“现在日子好了,更不能花钱大手大脚,更不能奢侈浪费”。 这种认知让他对勤俭的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呼吁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认为这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党员要带头从我做起,做出表率”,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美德传承的关键——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自己先行。 四、奋斗的坚守:永不过时的精神传家宝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深刻认同。在他看来,这种精神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过去靠它克敌制胜,建立新中国;今天靠它战胜困难,推动进步;明天靠它实现中国梦。” 这种认识源于历史,更源于现实。他深知,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小米加步枪”的奋斗,改革开放的成就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而今天的“中国梦”,同样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雷锋“钉子精神”中的钻研,韩振清“战胜磨难”中的坚韧,本质上都是艰苦奋斗的体现。 作为教育者,他特别注重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41年教学生涯中,他常讲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故事,带学生体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目的就是让“艰苦奋斗”不只是历史名词,更成为年轻人的行动指南。在他看来,只有让年轻一代读懂“传家宝”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代际传承。 傅华2017年5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真诚与坚定。从信仰的力量到修养的自觉,从勤俭的传承到奋斗的坚守,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伟大的精神从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些话语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也让我们相信:当更多人以信仰为基、以美德为光,必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