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与雷锋同行:傅华微信中的心灵对话与精神追随 (一百八十)
详细内容

与雷锋同行:傅华微信中的心灵对话与精神追随 (一百八十)

时间:2025-08-05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浸透着对雷锋精神的深度共鸣与毕生追随的赤诚。从重读《永恒的召唤》感悟伟人教诲,到与雷锋日记进行心灵对话;从对“当代雷锋”郭明义“不傻反智”的深刻解读,到对雷锋战友乔安山默默奉献的敬重,这位老党员用54年的实践阅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长卷,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与崇高精神相伴的动人图景。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摄


一、精神灯塔:雷锋作为永恒的道德坐标


“雷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中国精神天空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星。”傅华的这句话,道尽了他对雷锋的崇敬。在他心中,雷锋不是尘封的历史符号,而是始终照耀人生道路的精神灯塔——这种认知,源于对毛泽东主席“学雷锋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教诲的深刻践行。


54年的追随,让他与雷锋的距离“越来越近”。重读雷锋日记时,他感慨“是雷锋伴我同行”:从少年时许诺“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到老年仍坚守“牺牲个人利益也无怨无悔”,这种坚守不是盲目模仿,而是对雷锋“人生价值追求”的深度认同。正如他所说:“雷锋对生命意义的答案,就是我的答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图片5.png

德润前郭好人标兵发布会合影(左二傅华)  佚名摄


他特别推崇雷锋“心灵最美”的特质。在利己主义容易滋生的时代,雷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纯粹,恰是最珍贵的精神养分。傅华自己41年廉洁从教、54年坚持做好事,本质上就是对这种“心灵美”的践行——照顾五保户时的耐心,资助学生时的慷慨,面对误解时的坦然,都透着与雷锋一脉相承的澄澈。


二、践行者群像:雷锋精神的当代传承


“有人说郭明义‘傻’,我说他不傻,他很聪明,富有智慧。”傅华对郭明义的解读,展现出他对雷锋精神当代传承者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郭明义的“傻”是“心灵美、道德高尚”的代名词,这种“傻”恰是抵御功利主义的精神铠甲,是“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


这种传承,在雷锋战友乔安山身上同样闪耀。“乔安山学雷锋50多年,默默奉献社会,我很敬重。”傅华因错过与他见面而遗憾,实则是对“默默坚守”这种品质的珍视。乔安山50年不辍的奉献,郭明义“把做好事当职业”的执着,与傅华自己“续写雷锋日记54年”的坚持,共同构成了雷锋精神传承的生动群像——他们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只是以不同的面孔活在当下。


傅华深知,这种传承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别人可以学一阵子,我必须学一辈子”,这种自我要求源于对精神力量的笃信:“有坚定信仰的人,不论道路多艰难,都会勇往直前,胜似闲庭信步。”54年来,他遭遇过质疑,经历过困境,却始终“信心百倍”,只因坚信“学雷锋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三、日记为证:跨越半世纪的心灵共鸣


“自己学雷锋54年,续写雷锋日记54年,约有350万字。”傅华的“雷锋日记”,是他与雷锋进行“心灵对话”的见证。重读雷锋日记时,他写下“忆苦思甜不忘本,饮水思源报党恩”的感悟,这不仅是对雷锋精神的总结,更是对自己54年坚守的注解。


图片6.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雷锋日记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人论事”的深刻,让傅华尤为震撼:“一个20出头的青年士兵,能有如此境界,真不简单!”这种震撼,化为他“见贤思齐”的动力——在日记里记录帮老人挑水的细节,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耐心是否足够,规划下个月的学雷锋计划,这些琐碎的文字,恰是“向雷锋看齐”的真实轨迹。


更动人的是精神上的“心心相通”。雷锋“听党的话,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傅华则誓言“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党的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傅华则坚持“一辈子做好事”。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作为雷锋班“编外战士”让傅华直呼雷锋为老班长:“您永远是我学习的道德楷模!”


四、永恒召唤:做“中国精神天空”的一颗星


“通过一辈子努力学、做雷锋,我相信我也会成为中国精神天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傅华的这句话,不是狂妄,而是对“平凡成就伟大”的笃定。在他看来,雷锋的伟大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每个人都能通过这种“长期一贯”,在精神天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追求,让他的晚年生活比年轻人更富激情。65岁的他仍“信心百倍”,只因明白“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召唤”——这种召唤,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他用350万字日记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把简单的事做好一辈子,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崇高不必远离生活,像雷锋那样“说的漂亮、做的更漂亮”,平凡人生也能绽放光芒。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与雷锋精神同行的温暖。从对雷锋的崇敬到对当代传承者的认同,从日记中的心灵对话到“做永远的雷锋”的誓言,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信仰,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是需要仰望的丰碑,而是可以接力传递的火炬。当更多人加入这场“一辈子做好事”,中国的精神天空必将星光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报底sdlfw.zglfbs.com.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