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雷锋为镜,照见平凡中的伟大:傅华微信中的精神共鸣与实践智慧 (一百八十一)时间:2025-08-1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涌动着与雷锋精神的深度共鸣。从重读《雷锋日记》的感动,到对“钉子”精神的践行;从对中国梦的热切期盼,到对学雷锋“贵在坚持”的深刻体悟,这位老党员用54年的实践阅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将崇高精神融入日常的生动图景,展现出平凡生命中不平凡的坚守力量。 在北京赛特中心傅华与著名演讲家郭海燕在一起 白森涛摄 一、日记为媒: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雷锋日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去读过不止一回,现在重读,仍然爱不释手。”傅华的这句话,道出了《雷锋日记》对他的持久吸引力。在他看来,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能与当下对话的精神密码——读雷锋1960年入伍当天的日记,他“看到了自己过去岁月中的影子”;读雷锋将200元津贴捐给灾区、人民公社的记录,他被“深深感动”,只因这些选择与自己“欠账7万仍捐款近10万”的人生经历产生强烈共鸣。 这种共鸣,源于对雷锋精神内核的深刻认同。雷锋“胸怀豪情壮志,又能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这与傅华“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职业操守一脉相承;雷锋“热爱读书学习”的“钉子”精神,化作傅华“读了大半辈子书仍没读够”的终身学习习惯;雷锋“把关怀别人做到极致”的善良,更是傅华“54年做好事不辍”的直接动力。正如他所说:“面对面与雷锋进行心灵对话,思想上的共鸣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事一辈子的信心。”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54年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的坚持,让这种对话有了具体的载体。在日记里,他记录义务服务孤寡老人的细节,反思对问题学生的耐心是否足够,规划下个月的学雷锋计划——这些朴实的文字,恰是“向雷锋看齐”的真实轨迹,也是他“信仰支撑,理想导航”的生动注脚。 二、践行之道:从小事做起的坚持哲学 “学雷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善小而为,贵在坚持。”傅华的这句话,是54年实践总结的“行动指南”。在他看来,雷锋精神的伟大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这种认知,让他对“学雷锋”有了超越形式的理解。 他特别强调“真学、真懂、真信、真做、真用”的重要性。退休前,他常对学生说:“学习雷锋、郭明义,要从小事做起,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带学生捡拾废品资助贫困生,用“小行动”培养节约习惯;逢年过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用“常陪伴”诠释关怀;41年拒绝任何礼物,用“不越界”坚守师德。这些“善小而为”的坚持,让他深刻体会到“助人为乐是种幸福”。 这种坚持,带着“永无止境”的清醒认知。“学雷锋,贵在坚持;做好事,永无止境”,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精神践行的真谛。他54年的学雷锋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被误解的委屈,有过遭质疑的困惑,但“无怨无悔”的背后,是对“良好习惯终身受益”的笃定。正如他所说:“时间久了,乐于助人就会成为幸福的追求,这种习惯能抵御一切诱惑。” 三、传承之责:从个人践行到时代担当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雷锋精神时代价值的深刻把握。在他看来,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奉献,正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黏合剂;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正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 傅华老师在阅读《雷锋》杂志 冬冬摄 作为教师,他的担当体现在对青少年的培育上。“常和孩子们讲雷锋的‘钉子’精神”,带他们照顾五保户,用“滴灌式”教育让“做好事”成为习惯。残疾“学生”王巍重病在身仍坚持奉献,学生张洪臣获二等功后第一个向他报喜,这些都是这种教育的成果。在他看来,“培养一代人的良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他的担当还体现在对“精神接力”的自觉。退休后,他学用新媒体传播雷锋故事,与青年教师分享育人心得,只因明白“践行雷锋精神没有终点站,永远在路上”。这种跨越年龄与职业的努力,让雷锋精神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让他在65岁时仍能说:“我的斗志、激情不减当年。” 四、幸福之悟:奉献中的人生境界 “人生,想法简单就能快乐!别人帮我,永志不忘;我帮别人,不记心上。”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这种“简单”,不是天真,而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善良的智慧——正如雷锋“把帮助别人当快乐”,傅华也在“54年做好事”中体会到“无限幸福”。 这种幸福,是超越物质的心灵充盈。照顾五保户张大爷14年,老人临终前紧握他的手说“你比亲人还亲”,这种认可让他温暖;退休后被称为“傅华爷爷”,这种信赖让他感到亲切。正如他所说:“奉献的人生是快乐的,这种感受一般人体会不到。” 这种幸福,更带着“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笃定。虽经坎坷,但“无怨无悔”,傅华的这句话,道尽了坚守者的心声。54年的学雷锋之路,他牺牲了个人利益,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收获了比物质更珍贵的东西——内心的安宁,他人的尊重,精神的富足。这种幸福,恰是雷锋精神给予践行者的最好馈赠。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实践的温度。从与雷锋日记的心灵对话,到“善小而为”的坚持哲学;从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担当,到奉献中收获的幸福感悟,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信仰,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是需要仰望的丰碑,而是可以接力传递的火炬。当更多人以“善小而为”的坚持加入这场实践,平凡的人生必将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伟大的中国梦也必将在无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汇聚中照进现实。(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