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学实做,让雷锋精神融入生命底色——傅华微信中的践行之道 (一百八十二)时间:2025-08-1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聚焦于学雷锋的“真学实做”,字里行间满是对形式主义的反思与对精神本质的坚守。从“走进雷锋心灵世界”的深刻体悟,到对仅“3月5日式学雷锋”的痛心;从强调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到立志“做永远的雷锋”,这位老党员用54年的实践阅历,为我们解码了雷锋精神传承的核心密码——唯有“真学、真信、真做”,才能让崇高精神真正融入生命。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一、真学为基:从走近到走进的心灵历程 “走近雷锋容易,走进雷锋心灵世界难。”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学雷锋的关键门槛。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不是表面模仿,而是对《雷锋日记》“细心研读、反复琢磨、深刻体会”,是与雷锋进行“心灵对话”,直至“认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这种“走进”,始于对雷锋精神的深度理解。重读《雷锋日记》时,他不仅关注事迹本身,更探究精神内核——雷锋“日记写得好,思想境界高”,源于他“长期坚持学习《毛泽东选集》”,这种对理论学习的重视,让傅华深受触动,也让他养成了“读大半辈子书仍没读够”的习惯。他边读边在日记空白处写下感悟,计划分享给更多人,只因明白“了解雷锋、吃透精神”是真学的前提。 这种“走进”,更需抵御外界的质疑干扰。面对“对雷锋说三道四”的声音,傅华坚定回应:“我信雷锋,他的事迹真实可信。”这种笃定不是盲目迷信,而是基于54年的实践验证——从少年时听雷锋式五好战士校外辅导员讲雷锋故事,到与雷锋堂兄、原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面对面交流,再到自己续写54年续写“雷锋日记”,无数细节让他确信:雷锋精神的力量,源于真实的人格与坚定的信仰。 二、实做为要:拒绝形式主义的坚守 “看到有的地方3月5日轰轰烈烈学雷锋,过后冷冷清清,我很痛心!”傅华的这句话,直指学雷锋的形式主义痛点。在他看来,雷锋精神的核心是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抓住实质学,而非学习皮毛”,是“长期坚持做好事”,而非一时凑热闹。 傅华老师在第二故乡白城留影 冬冬摄 这种“实做”,体现在对日常小事的执着。他强调“学雷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善小而为”,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照顾五保户14年不辍,退休后仍多次回校讲雷锋故事,心脏搭桥手术后193天仍坚持续写“雷锋日记”。这些“不显眼”的坚持,恰是对“实做”的最佳诠释——正如他所说:“做好事要实做,并能长期坚持,人人都可成为‘当代雷锋’。” 这种“实做”,更需抵御功利主义的诱惑。傅华“54年做好事,牺牲个人利益,付出巨大”,却始终“无怨无悔”,只因明白“助人为乐是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物质回报,而是帮老大娘找儿子时的笑容,是学生成才后的问候,是内心的安宁与笃定。正如他的人生信条:“别人帮我,永志不忘;我帮别人,不记心上。” 三、带头为范: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学雷锋,尤其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傅华的这句话,点出了精神传承的关键力量。在他看来,学雷锋要常态化,离不开“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只有党员带头,才能扎实推进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 “当代雷锋”庄仕华将军和青少年在一起 图片庄仕华提供 他推崇“当代雷锋”庄仕华,正因看到党员干部的榜样力量。“庄仕华用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好党员、好楷模”,这种“做出来的示范”比任何号召都更有说服力。傅华自己也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无限忠于党的事业,让党旗更鲜红”,41年廉洁从教、54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这些“党性实践”让他在呼吁他人时底气十足。 这种带头,还体现在对青少年的培育上。“给青少年讲了40多年雷锋故事”,退休后仍不辍,走向社会传播雷锋精神。傅华深知“教育一个孩子,就能影响一个家庭”。他带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不是简单命令,而是“让他们自己体会奉献的快乐”;他讲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的事迹,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他们看到党员的样子”。这种“滴灌式”教育,恰是党员带头作用的延伸。 四、恒信为本:做“永远的雷锋”的生命誓言 “我决心做一个‘永远的雷锋’!”傅华的这句话,是54年坚守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誓言。支撑这份决心的,是“真信、真学、真做”的闭环——“只有真信,才能真学;只有真信真学,才能真做”,这种认知让他在“虽经坎坷”后仍能“信心百倍”。 他的“永远”,体现在对精神传播的自觉。不仅自己学,更“像宣传郭明义那样宣传庄仕华”,用微博、微信分享感悟,只因明白“传播雷锋精神是义务”。这种传播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思想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读《雷锋日记》时的激动,看庄仕华事迹时的振奋,都化作他精神的动力。 他的“永远”,更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65岁的他仍“与雷锋思想产生强烈共鸣”,仍有“革命激情”,只因将学雷锋视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终身课题。正如他所说:“做到了与雷锋心灵相通,不让你学雷锋都难。”这种内化于心的信仰,让“永远的雷锋”不是口号,而是可以预期的生命终点。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剂清醒剂,刺破了学雷锋的形式主义迷雾。从“真学”的深度到“实做”的力度,从带头的自觉到恒信的坚定,他用一生实践证明:雷锋精神的传承,不在轰轰烈烈的场面,而在细水长流的日常;不在华丽动听的言辞,而在脚踏实地的行动。当更多人做到“真信、真学、真做”,雷锋精神必将成为滋养民族心灵的源头活水,永远焕发时代光彩。(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