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真学实做”铸魂,让雷锋精神永驻:傅华微信中的坚守与传承 (一百八十五)时间:2025-08-1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雷锋精神传承的深层密码。从“真学实做”的四字真经,到“长期坚持形成常态”的践行智慧;从对郭明义的推崇,到对雷锋精神永恒价值的笃定,这位老党员用54年的实践阅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雷锋精神传承的生动图景——唯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让崇高精神跨越时空,成为照亮世道的永恒光芒。 2012年3月2日傅华在北京接受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 刘然摄 一、“真学实做”:雷锋精神落地的核心密码 “‘真学实做’是我54年来学雷锋的四字真经。”傅华的这句话,是他大半生实践淬炼出的精髓。在他看来,学雷锋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实实在在做好事、办实事”的行动,这四个字既是抵御形式主义的盾牌,也是让雷锋精神扎根生活的土壤。 “真学”在于走进心灵。傅华反复强调“重温雷锋日记,走进雷锋心灵世界”,这种学习不是简单阅读,而是体悟“雷锋高尚的道德情怀和人生境界”。54年前,校外辅导员赠送给他的雷锋照片及“付华小朋友,希望你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的赠言,虽已模糊了具体细节,却在他心中种下“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种子。 这种从心灵出发的学习,让他在面对“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的质疑时,总能以“雷锋做到的,我们不难做到”的笃定回应——因为他深知,雷锋的人生境界,本质上是每个普通人通过努力都能抵达的精神高度。 “实做”在于落地生根。从少年时照顾五保户,到中年时带领学生修“雷锋桥”,再到晚年仍坚持救人于危难,傅华的“实做”从未停歇。他推崇“当代雷锋”郭明义“几十年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因为郭明义用行动诠释了“不图名利、不计报酬”的“实做”内核。在他看来,“实做”的关键是“把助人奉献当成生活方式”,就像雷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日常”,如此方能让雷锋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榜样走向常态。 二、常态坚持:精神传承的时间辩证法 “学雷锋不能一阵风,贵在长期坚持,形成常态。”傅华的这句话,点出了雷锋精神传承的关键——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唯有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才能褪去浮躁,显露出精神的真义。 傅华向恩师乌坤明汇报思想 冬冬摄 这种坚持需要对抗“三分钟热度”的人性弱点。傅华坦言“弘扬雷锋精神不容易”,54年的践行中,他见过“3月5日轰轰烈烈,过后冷冷清清”的形式主义,也经历过“做好事被误解”的委屈,但他始终以“贵在坚持”的韧性前行。恩师乌坤明“坚持下去,谦虚谨慎”的叮嘱,更让他明白: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在认清困难后依然选择前行的清醒——就像雷锋在日记中写的“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微小却持久的力量,方能成就伟大。 这种坚持更需制度与自觉的合力。傅华深刻认识到,践行雷锋精神的常态化,既需要“人们自觉行动、官方倡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也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的强力维护和推行”。他眼中的“常态”,不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更多人自觉践行”形成的社会风气——当“学雷锋”从个人选择变成群体共识,从道德倡导变成制度支撑,方能实现“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生活美好”的愿景。 三、薪火相传:雷锋精神的时代延续 “郭明义是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是共产党员的一面旗帜。”傅华对郭明义的推崇,揭示了雷锋精神传承的鲜活路径——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代代有人接力,在不同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2012年3月2日在北京傅华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刘然摄 郭明义的价值,在于他让雷锋精神有了当代注解。傅华“长期关注郭明义”,不仅因为他“事迹感人、精神可敬”,更因为他用“微博传播、爱心团队”等新时代方式,让雷锋精神与当下生活接轨。在傅华看来,郭明义的“真学实做”,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过时:无论是过去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还是现在郭明义的“爱心奉献”,核心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内核的一致性,让雷锋精神传承有了不变的根基。 而傅华自身,正是这场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从10岁响应号召学雷锋,到65岁仍誓言“做永远的雷锋”,他的坚守本身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注解。他“不仅是郭明义的微博粉丝,更是他事业的坚定支持者”,这种“学习—实践—传播”的自觉,让个体的坚守汇入了精神传承的长河。正如他所说:“宣传弘扬雷锋精神是我一辈子的义务”,这种传承意识,让雷锋精神突破了个人局限,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四、境界自高:低调坚守中的精神海拔 “‘低调做人做事’是我的人生原则。”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在他看来,践行雷锋精神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外界的赞誉,而是“做人追求道德高尚,做事追求助人奉献”的内在自足。 傅华与老伴文静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这种低调源于对精神本质的清醒。面对“创造人生奇迹”的评价,他牢记恩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教诲;面对媒体的报道,他始终“生活低调”,始终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这种谦逊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深知“雷锋是大写的人”,相比榜样的高度,个人的付出永远值得精进。正如他反复强调“雷锋的人生境界就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种“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自觉,让他在赞誉面前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 这种坚守成就了精神的永恒。傅华坚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文化现象”,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对善的共同追求。从少年时的懵懂跟从,到老年时的深刻体悟,他用一生证明:雷锋精神的生命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宣传,而在于每个普通人“真学实做”的点滴实践;它的价值,不在于成为遥不可及的神话,而在于成为每个人都能践行的生活哲学。 傅华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实践的温度。从“真学实做”的落地智慧,到“常态坚持”的时间韧性;从“薪火相传”的传承自觉,到“低调坚守”的境界修为,他用54年的行动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摸的精神坐标。当更多人以“真学实做”为准则,以“长期坚持”为路径,雷锋精神必将如傅华所言“永放光芒”,真正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永恒灯塔。(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