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善小铸崇高:傅华微信中的精神修行与时代担当 (一百九十)
详细内容

以善小铸崇高:傅华微信中的精神修行与时代担当 (一百九十)

时间:2025-08-22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7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股温润的溪流,流淌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道德实践的深刻体悟。从“善小而为”的践行智慧,到“真学实做”的坚守之道;从对焦裕禄、郭明义等英模的推崇,到对“发现‘美’、传播‘美’”的自觉担当,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是54年学雷锋历程沉淀的生命智慧,展现出平凡人在点滴善举中构筑的精神高地。


图片4.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一、善小而为:伟大始于微小的哲学


“学雷锋、郭明义,就是要善小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道德实践的起点。在他看来,雷锋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做平凡小事的能手,善小而为,并且能坚持经常做”——这种认知,让他的践行始终扎根于日常。


54年,他坚持积肥捡粪17年,无偿交给生产队,带领学生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26年,背残疾学生过河两年并且修筑“雷锋桥”,这些事单看都是“小事”,串联起来却成就了不凡。他深知“做好事难,坚持一辈子做好事更难”,却始终以“突破难”的韧性前行,只因明白:“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这种双向的温暖,正是善举最持久的动力。正如他所说:“奋斗的人生充实,奉献的人生幸福”,他特别推崇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张子祥等“把做好事当生活习惯”的人,因为他们证明:当善举剥离了功利色彩,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本能,才能走得远、做得久。傅华自己54年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记录的多是“今日帮张婶修了窗户”、“给学生讲雷锋故事”等琐事,这些文字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善小而为”的坚持中,丈量出精神的厚度。


二、真学实做:道德传承的核心路径


学雷锋,“真学实做,善小而为。”这八个字是傅华54年实践的提炼。在他看来,道德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落实到“真学”的认知与“实做”的行动中,二者缺一不可。


图片5.png

傅华老师在给学生讲革命烈士故事  于彦伟摄


“真学”在于对精神内核的深刻认同。他推崇焦裕禄“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敬佩毛蓓蕾老师“以心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这些榜样的共同点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傅华将这种认同内化为教育实践:40年“用正确思想引导学生”,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时代英模的故事,只为让“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种子扎根心灵。这种学习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的深度接纳。


“实做”在于知行合一的担当。作为党员,他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雷锋”;作为教师,他呼吁“人民教师要给学生作榜样”。这种“带头”不是居高临下的要求,而是身体力行的示范:他自己“从10岁学雷锋到今天”,退休后仍坚持救人于危难,用行动诠释“实做”的真谛。在他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更多人从“旁观”变为“参与”,从“感动”变为“行动”,社会便能形成“人人向善”的良性循环。


三、传播之责:让美好照亮世道的自觉


“发现‘美’,宣传‘美’,是自己应尽的职责;践行‘美’,传播‘美’,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精神传播的自觉担当。在他看来,道德实践不仅要自己做,更要带动他人做,这种“传帮带”是文明延续的关键。


图片6.png

傅华老师在给学生讲“当代雷锋”郭明义故事  浩宇摄


他主张“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要积极扶植、大力支持,为之喝彩”。无论是宣传郭明义的事迹,还是讲述毛蓓蕾的爱心故事,他都带着一种“传播正能量”的使命感。这种传播不是刻意的道德说教,而是用真实的故事触动心灵——就像他给学生讲雷锋故事时,总会结合自己学雷锋的人生感受,让孩子们明白“雷锋就在身边”。


这种传播更体现在对青少年的培育中。“人没有信仰不行,信仰是人的灵魂”,傅华深知,精神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他从教41年坚持“用雷锋精神育人”,精心指导和积极参与学雷锋、郭明义课外小组学雷锋活动,不是为了培养几个“道德模范”,而是为了让“向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当青少年能从“善小而为”中体会快乐,当“做好事”成为他们这代人的“生活习惯”,雷锋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代际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获得更深沉的精神滋养。


四、信仰为基:道德修行的永恒动力


“我曾向世人许诺:一生一世都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傅华的这句誓言,背后是信仰的支撑。从10岁响应毛主席号召学雷锋,到65岁仍誓言“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息”,这份坚守的底色,是对“共产主义道德高峰”的信仰,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笃定。


这种信仰让他在“人生坎坷”中保持乐观。他经受过质疑,遭遇过困难,经历过坎坷磨难,却始终“心中有阳光”,只因相信:“用一生的道德实践,铸就一座辉煌的道德丰碑,即使百年之后,也要将精神留给人间。”这种超越个人生命的追求,让他的践行有了更广阔的意义——不是为了当下的赞誉,而是为了给世界留下一点温暖,给后人树立一个榜样。


他对青少年“加强理想、信仰教育”的呼吁,也源于此。在他看来,当“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信仰,当“善小而为”成为一种自觉,人们便能在浮躁的时代找到精神锚点,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超越。这或许正是傅华54年坚守的终极意义: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信仰不分高低,行动不分大小,只要朝着善与美的方向持续前行,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傅华7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实践的温度。从“善小而为”的起点,到“真学实做”的路径,再到“传播美好”的担当,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道德不是遥不可及的圣坛,而是始于足下的修行;伟大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藏在每个人坚持做好事的平凡里。当更多人以“善小而为”的自觉加入这场修行,社会必将因这份坚守而更加温暖,时代也必将因这份担当而更加光明。(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时代雷锋网.com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