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以初心致恒心:傅华微信中的雷锋精神践行录 (一百九十三)
详细内容

以初心致恒心:傅华微信中的雷锋精神践行录 (一百九十三)

时间:2025-08-29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7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老党员对雷锋精神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深化。从“真学实做”的行动自觉,到“见贤思齐”的精神追求;从对雷锋、郭明义等榜样的深刻解读,到对教师使命的清醒认知,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是54年学雷锋历程中沉淀的生命智慧,展现出平凡人在坚守中抵达的精神高度。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一、“真学实做”:精神内化的践行之道


“把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来不得半点含糊。”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学雷锋的核心要义。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不是表面模仿,而是“真学实做”的深度内化——将雷锋精神融入血脉,化作生活习惯。1963年,在校外辅导员的引领下步入学雷锋行列后,他用54年的实践诠释了这种内化:做好事成了“生活常态”,为人民服务成了“本能反应”。


这种内化,需要抵御外界的干扰。他坦言“现在做点好事很难”,却始终以“难也要做”的韧性前行。正如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的体会,当代学雷锋面临着更多复杂考验,但傅华认为,正是这种"难",更能彰显精神的价值。他推崇郭明义“把做好事当生活习惯,把助人为乐当幸福追求”,因为这种状态正是内化的最高境界——不刻意、不张扬,却始终在行动。


这种内化,更需持续的理论滋养。他发现雷锋、郭明义“都重视理论学习,有一定理论功底”,因此强调学习不能停留在“做好事”的表层,更要深入其“好思想、好作风、好品格"。毛泽东“学雷锋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的论述,恰是他54年学习的指南——抓住精神实质,才能“行稳致远,坚持长久”。


二、见贤思齐:榜样力量的时代接力


“对英雄模范,我是羡慕、敬重、推崇、追随、学习。”傅华的这句话,展现出他对榜样的清醒认知。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雷锋是“老师和导师”,郭明义是“新时期的优秀代表”,冷宽将军、余新元老红军是“雷锋精神的见证者”,这些榜样构成了跨越时代的精神接力队。


图片2.png

老红军余新元  图片来自网络


雷锋的价值,在于平凡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冷宽将军“雷锋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却需特别努力”的评价,与傅华的体悟高度契合。54年来,他从“学着做到”的模仿,到“特别努力”的精进,最终明白:雷锋的伟大不在“不可企及”,而在“坚持到底”。老红军余新元“雷锋是老师也是导师”的感受,更是他的心声——雷锋精神不仅指引行为,更塑造灵魂,让他在“道德长跑”中不断突破自我。


郭明义则让他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当代延续。“重温郭明义事迹,心灵依然震撼”,这种震撼源于对方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过时。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党员的一面旗帜”,郭明义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让傅华更加坚定了“追随到底”的决心。在他看来,榜样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接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雷锋,共同构成精神传承的长河。


三、师者担当:精神传承的教育使命


“教师工作是良心事业,对学生负责任是天职。”作为41年教龄的老教师,傅华将教育视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他对自己的要求严苛而清晰:“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考虑,不贪图小利,不丧失师德”;“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弱势学生给予特别关爱”。这些准则的背后,傅华的“爱生如子”是雷锋精神的延伸。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三中作学雷锋事迹报告  浩宇摄


他的教育注重“德才兼修”。不仅传授知识,更培育品格——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成员要相互关爱”,懂得“感恩”与“回报”;用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培育他们的奉献精神。当看到学生们在感动中获得“动力”,他更加确信: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而雷锋精神正是最好的教材。


这种教育,带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期待“涌现出万万个雷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放松对学生“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的培育。贺敬之《雷锋之歌》中对“千万个雷锋”的期盼,成了他教育的动力——让雷锋精神“伴随青少年一起成长”,才能让雷锋精神传承有未来。


四、境界自高:无私奉献的幸福哲学


“心底私天地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其乐无穷。”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54年的学雷锋历程中,他“历经磨难”,却始终“精神愉快、心情快乐”,这种幸福源于“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生命状态。


他的幸福观超越了物质层面。“人若为名利而活,累;为党的事业奋斗,乐”,这种认知让他在清贫生活中保持富足。照顾五保户时的笑容,学生成才后的问候,这些“感动”化作持续前行的动力,让他体会到“感恩感动、回报感动”的深层快乐。正如他所说,生活在“感动”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种幸福,更在于“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将道德修养视为终身课题,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中追求“成就大我”。这种追求,让他的54年学雷锋之路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持续精进——从“做好事”到“悟精神”,从“个人行”到“影响人”,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思想境界。


傅华7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透着实践的温度。从“真学实做”的内化之道,到“见贤思齐”的榜样力量;从师者的教育担当,到无私的幸福哲学,他用一生证明:雷锋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信仰,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的精神境界。当更多人以“真学实做”的自觉践行这种精神,诗人贺敬之“万万个雷锋涌现”的期盼,必将成为现实。(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时代雷锋网.com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