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的刻度:傅华故事里的精神维度 (一百八十四)时间:2025-08-1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这个容易将崇高束之高阁的时代,傅华用62年的坚持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日复一日的举手投足间。这位乡村教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平凡中刻画出人性的深度——从少年时照顾五保户的稚嫩善举,到古稀之年仍续写“雷锋日记”的执着,他用一生的实践,为我们丈量出德行的真实刻度。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一、善念的底色:从传承到自觉 傅华的善,有着清晰的精神源头。父亲傅景生“积德行善一生”的言传身教,如同一颗种子,在10岁的傅华心中扎下根来。1963年那个春天,当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传遍神州,在校外辅导员的引领下,这颗种子开始破土——照顾五保户朱奶奶和于爷爷的六年,不仅是义务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淬炼。 扫院子、担水、抱柴、洗衣服,这些琐碎的劳作,在傅华那里被赋予了超越日常的意义。当朱奶奶弥留之际紧握他的手,称他为“活菩萨”,这句朴素的赞誉,实则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确认:善不是偶尔的冲动,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傅华后来在日记中写道:“照顾老人时,我常常想起父亲弯腰帮邻居修农具的背影。”这种代际传承的善念,让他在面对“为什么要做好事”的疑问时,总能给出最简单也最有力的答案:“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傅华老师是在读书学习 冬冬摄 这种自然,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不断生长。大学时把白面馒头让给门卫柳大爷,自己啃玉米饼子;家境贫寒时仍高息借钱挽救梁家女孩的生命,这些选择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善念从“传承”到“自觉”的必然——当德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利他便不再需要权衡。 二、行动的哲学:在具体中抵达崇高 傅华的故事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将崇高拆解为具体行动的智慧。“雷锋桥”的修筑,恰是这种智慧的生动注脚。为了让残疾学生孙广英不再蹚水上学,他每天背她过河,这一个体的善举,最终升华为惠及全村的行动——1977年那个五月,他带着50多名学生,用近6个小时筑起一座宽1.5米、长15米的木桥,让“方便他人”从个人行为变成公共福祉。 这座长15米的木桥,丈量出的不仅是河道的宽度,更是精神的广度。当老大娘被背过河时泣不成声,当村民们把“雷锋桥”的名字刻在心里,我们看到:崇高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让人少走一段泥泞路的实在。傅华后来总结:“做好事就像修桥,既要看得见当下的脚印,也要留得住后人的脚步。” 这种“具体性”贯穿他的一生。在白城师范学院,他给柳大爷的不仅是一件新衣服,更是把对方的玉米饼子抢过来自己吃的共情;在深井子镇兴隆卜屯,他救梁家女孩不仅是借钱,更是找到专治肺结核的老中医的周全。这些细节里藏着行动的哲学:真正的善,既要解决眼前的困厄,更要触及问题的根本;既要给出物质的帮助,更要传递精神的力量。 三、坚守的辩证法:在平凡中对抗消解 62年学雷锋,436万字日记,傅华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对抗着功利主义对德行的消解,对抗着“三分钟热度”对坚持的稀释。当有人质疑“现在还学雷锋?”,他的回应是继续做好事;当形式主义的“学雷锋日”喧嚣过后,他的日记仍在记录着“今天帮张婶家抹房子”。 傅华和恩师乌坤明在一起 冬冬摄 这种坚守,有着清醒的认知基础。他深知“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却选择“走自己的路”。在租房八次的清贫生活中,他拒绝用德行换取任何便利;面对“雷锋第二”的赞誉,他始终强调“我只是在学雷锋”。这种“知其难而为之”的韧性,让他的坚持有了辩证的深度:不是不懂世情的天真,而是看透世情后的选择。 乌坤明教授47年的支持,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这种坚守的价值。师生二人的精神共鸣,构成了对抗孤独的力量——当德行成为一种传承,个体的坚持便汇入了精神的长河。傅华说:“写日记不是为了留下什么,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明天还要继续。”这种在“日复一日”中对抗“稍纵即逝”的自觉,恰是坚守最深刻的内涵。 四、精神的回响:从个人到时代的共振 傅华的故事被120多家媒体报道,却始终保持着“生活低调”,这种反差里藏着德行的真谛: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行动自然生长的年轮。柳大爷那句“原来人世间真有雷锋”,梁家那句“救命之恩怎么报答”,这些朴素的回响,比任何奖杯都更能丈量精神的重量。 纸媒对傅华老师学雷锋事迹报道 冬冬摄 这种回响,正在形成更广阔的共振。他教过的学生里,有人成为乡村教师,延续着“雷锋桥”的精神;他帮助过的人里,有人开始资助他人,让善意流转。傅华或许未曾刻意追求“传帮带”,但他的行动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当一个人把德行活成范本,其影响力便会如涟漪般扩散。 在傅华看来,“崇德行善”不是个人的修行,而是文明的基石。他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的善举都是一盏灯,聚起来就能照亮世道。”这盏灯,在他这里亮了62年,照亮了朱奶奶临终的安详,照亮了孙广英上学的路,也照亮了我们对“如何做人”的思考。 傅华的故事最终告诉我们:德行的刻度,不在奖杯的高度里,而在被帮助者的笑容里;不在言语的华丽里,而在436万字日记的平实里;不在一时的热度里,而在62年如一日的坚持里。当我们在他的故事里看到,一个普通人可以用一生的德行,在时代的精神图谱上刻下清晰的印记,便会明白:崇高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的生命状态——只要从今天的一件小事做起,并且永远坚持做下去。(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